從少記憶欠佳,背誦困難,所以有很多情況下,與其花費不成比例時間去背誦,便考慮為甚麼不能另闢蹊徑,融匯貫通所學,然後用自己方式表達出來。用這樣學習模式應付數理科及文學以外文科,如歴史、地理可謂得心應手。典型例子如海風型成主要條件,把各要素英文名的首個字母,串起來,B、K、T、Y。只需牢記這四個字首便可。但文科便不靈。
元旦晚上,璀璨煙花過後,大批打算返回內地的旅客竟然被迫滯留在各個車站,徹夜通宵苦苦等候,有家歸不得。為甚麼港府未能預見這情況,及早作應變方案。更深層次的考慮,為甚麼內地旅客不願在香港花錢過夜。
生活上遇上不少相類似情況,都因為某種原因,帶來不同體驗。例如同樣食物,味道各異。循為甚麼的角度看來,便得知烹調方式,配菜取捨,廚師功力帶來不同味覺享受。
兒時最希望了解為甚麼白天天空是藍色,但夕陽下會變成紅色。當年沒有Google的日子,嘗試從圖書館查閱而不果,直至有一天叔叔的好友,前校長譚尚渭教授,到來家中共晉晚餐期間,趁機向他請教。
晴朗的天空是蔚藍色,並不是因為大氣本身是藍色,實際上大氣裡充滿了眼睛看不見的塵埃微粒,當陽光碰撞這些塵埃微粒時,會向四面八方散亂地反射出去。而在七種可見光當中,大氣層對藍色光的散射作用最強,甚至比對紅色光的散射作用強了十倍,所以天空就布滿了被散射出去的藍色光,看起來就是藍色。日出或日落時,陽光以近水平角度照射到地面,穿透空氣的距離比正午時長得多,波長較短的藍色及紫色光在過程中會散射到其他方向,剩下波長較長的紅色及橙色光直接進入我們的眼睛。因此日落時,天空以及附近的雲霞都會呈橙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