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最大的國家立陶宛近年在吸納中國直接投資方面,也在波羅的海三國中居首位。立陶宛擁有區內最大的貨櫃港及零售連鎖企業,不僅是歐盟及斯堪的納維亞等西方市場,也是俄羅斯及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等東部市場的重要海運和分銷聯繫。最近中國招商局集團已決定,投資於克萊佩達(Klaipeda)貨櫃碼頭和考納斯(Kaunas)自由經濟區,以及成立合資企業,發展克萊佩達—明斯克(Minsk)鐵路走廊,並在該國設立「一帶一路合作中心」,在在顯示於「一帶一路」倡議下立陶宛將會成為東西方之間的重要聯繫。
在波羅的海三國中,立陶宛位處最南端,面積也最大,擁有區內近一半的人口及GDP。自1991年獨立以來,立陶宛大力推行開放政策及私有化計劃,並於2004年加入歐盟,大獲裨益,經濟得以快速增長。由2004年起,立陶宛的經濟增長一直居於波羅的海三國之首;2004至2015年,該國年均增長3.4%,不僅較其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優勝,也高過歐盟。同期,歐盟整體年均增長率只得1.3%。
立陶宛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相比,人口較多,工業基礎較佳,一向對外商投資較有吸引力。雖然北歐各國(丹麥、芬蘭、挪威及瑞典)、美國、英國和德國依然是立陶宛的主要投資來源地,不過在截至2014年止的10年間,中國在該國的投資大幅增長218%。中國在波羅的海三國的直接投資總額,立陶宛佔了75%以上。中國投資者對立陶宛的興趣與日俱增,尤其是在製造、技術及資訊科技行業。除華為、中興通訊等先行者外,中資企業在立陶宛的商業活動不斷增加,更在2014年1月成立了立陶宛—中國商務理事會,進一步促進兩國的雙邊投資。
很多亞洲製造商,尤其是中國企業,有意利用海外工資較低地區的優勢,以降低生產成本。由於廠商希望更接近歐盟市場,因此哈薩克、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對一直在中國沿海地區生產的亞洲及歐盟企業來說,已成為較佳的搬廠選址。
隨著區內的公路及鐵路網絡日趨完善,現時往來中國的貨物可以使用另一較有吸引力的貨運路線。這種情況其實已吸引貨物流向立陶宛,以分銷至歐洲,尤其是斯堪的納維亞。海運方面,由中國沿海地區經海路把貨物運到克萊佩達港,平均需時35至45天。另一方面,歐亞鐵路線已有所提升,例如使用連接中國西南地區與德國的貨運鐵路線—渝新歐鐵路,需時可縮短至15至18天。雖然鐵路運費往往比海運高出80%至100%,不過對毋須急於空運但海運則需時太長的貨物來說,這條陸運路線仍有吸引力。
想知更多有關這個華西公路要塞資料,請到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瀏覽:
(圖片來源: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