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長耶倫在訪華時表示:過去一年,美中關係變得更為穩定,但在太陽能與電動車等領域都出現了新風險。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產能過剩,出口的價格過低,以致別國的企業和工人都受到傷害,釀成不公平競爭。這對世界經濟的平衡發展不利,別國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理。因此,中國應配合國際的需要,主動作出一些自我抑制,這才符合中國的利益。
其實,耶倫所說的領域,都是一些新興產業,很多國家都尚未開展,或處於相對落後的位置,中國產品的出現,正好補市場的供應不足,哪有甚麼產能過剩的問題。無論是電動車還是太陽能,都只佔傳統汽車市場與電力市場一個非主流的部分,尚有大量空間供產能提升。
耶倫之所以這麼緊張,是歐美國家在這些領域之前投資不足,被中國佔了上風。歐美國家為了避免國際市場大部分被中國的產品佔領,只好聯手在政治上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把一部分市場空間留給歐美的企業。如果中國不肯配合的話,歐美將聯手在一些他們仍佔優勢的領域進一步制裁中國。
我覺得中國的企業,應有權在國際市場上與西方企業進行公平競爭,沒有理由要求中國作自我抑制。如果他們想留點空間給自己的企業,就應該拿些條件出來作交換。譬如賣些芯片給中國,或開放一些5G市場給華為。
此外,我認為中國根本不用以這麼低的價錢賣給歐美國家。現在益了他們,還被指控作廉價傾銷,實在不值得。
中國的很多產品,之所以會以這麼便宜的價錢賣給西方國家,原因並非西方國家負擔不起高一些的價錢,而是都在生產同類產品的中國公司之間的競爭所造成。這些公司為了爭取西方的訂單,往往不惜一切,壓低成本,降價求售。有些甚至為了佔領市場,蝕本的訂單也一樣接。如是還引來了低價傾銷的指控。
補救的方法,是中國政府可按西方公司的競爭能力,在中國出口的同類商品之上徵收出口稅,以令到中國的產品基本上仍略為便宜過外國公司的產品,但亦不用讓西方國家白白得益,而且還可以洗脫中國產品廉價傾銷的指控。
中美貿易戰的實踐證明,很多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在美國海關徵額外的進口稅之後,一樣有美國消費者肯買。如果真是那樣,中國大可以在產品出口時先徵出口稅,以顯示中國並沒有低價傾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