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長段崇智上星期與學生及校友對談,最後不歡而散,離場時更被學生包圍。後來校長再進入會場,和學生經過兩小時閉門會議後,學生態度180度轉變,鼓掌歡送段校長,還稱他為「段爸」。到底這兩小時閉門會議,發生了甚麼事情,讓氣氛變得和諧融洽呢?
實際情況只有在場人士才知道,但根據一些文字報道,校長作出了一些承諾例如譴責警察暴力、不讓學生在中大校園內被捕、成立緊急專責小組應對,還表示未來會上庭聽聆訊等等。這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根據報道,轉折點是當段崇智聽學生哭訴時一度落淚,並且指出自己聽到學生稱他不配當校長時,他也會嬲。就是這句說話,令學生立時軟化下來,現場有學生更立刻向他鞠躬道歉。
在閉門會議上,段崇智表現出關心學生的一面,並且因為明白學生的感受而落淚,不再是「錄音機」般說話。這種人性的表現,比起硬橋硬馬的姿態,更能贏得人心。正如有學生說,沒有人會憎恨校長,只想校長能「與學生同行」,同行的第一步便是明白對方的感受。
溝通的本質,除了明白對方外,也應讓對方明白。在電視屏幕上,當我看到學生和校友拿段崇智和沈祖堯比較時,也替他難過。試想想,如果你太太跟你說,某某的丈夫比你更稱職,更有成就時,你會怎樣?所以段校長的感受很容易理解,當他說出感受時,學生反而軟化。
雖然危機是否拆彈仍言之尚早,但至少已經有更好的溝通基礎和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