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邀請睇歌劇。從沒想過 ,兩小時竟可無縫揉合:演唱、話劇、愛情、人情、宗教、歷史……集於一身。
【中 vs 西】
這是一齣關於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類似的橋段,在歷史上也有不少,例如:西遊記、發現美洲新大陸……但這個故事的藍本,是參照真人真事,講述一個客死異鄉的西方宣教士,當中幾十年的艱辛、堅持……最重要的,是他的作為對歷史有著關鍵的影響。
【宣教士 vs 僧侶】
利瑪竇是一位天主教徒,他以這個身份,到中國執行宣教的工作;起初困難重重,他為了融入本地文化,不但學中文、接受 中國文化、禮節……比較獨特的一幕,是講及他和同伴,在拜訪中國官員時,被要求下跪!經過一輪掙扎,利瑪竇最終選擇接受。後來,又因為遇到較明顯的排外現實,為了安全居留在中國的土地上,最終他想通了,並以僧侶的形式,包括:剃頭、改變服裝、整個文化的表達手法……統統都融入中國!最諷刺的是:他以這個僧侶形象,實際上正在執行天主教宣教士的任務。
【科學 vs 儒學】
利瑪竇本身學富五車,最關鍵的,他帶同幾個法寶前來中國:一個天文望遠鏡、一個地球儀、一幅世界地圖……這些都是自然科學的東西。明顯地,他手上這些法寶,在知識領域上,的確比當時的中國科技先進得多!但相反地,他非常謙卑,從來沒有驕傲,只想把手上的法寶,坦誠地、開心分享予中國人!與此同時,他亦並不只是形式上去阿諛奉承中國的儒學文化;他勤勞地花了不少時間,去學習、去鑽研……參與很多翻譯的工作,也有自己的中文著作。這樣的背景,正正就是一種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知識上的衝擊。加上他絕對不會閉門造車,他帶著謙卑的態度、僧侶的形象、跟不同的中國儒生交流……所以,這個融合的過程,非常之深入,不但有質素,也能產生共鳴。
【對抗 vs 對話】
利瑪竇在上述中西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找出了最關鍵的因素,亦是前人未能成功處理的破綻,他發現:中西方的價值觀當中,縱使有很多對抗的概念;但與此同時,可以互補、可以對話的空間亦不少……所以他歸納出:以對話去取代對抗。在當時來說,這是極度前衛的構想。最後,歷史亦證明了這是正確的!
【天 vs 人】
天主教提倡的價值,是由創天造地的神,有權柄、有力量的神所頒布的。例如:《聖經》的〈歌羅西書〉第3章就清楚界定了作為:丈夫、妻子、父母、兒女、主人、僕人等不同角色應該如何去做好自己的崗位。中國的儒家思想提倡的價值,卻主要是以做好人倫關係去體現天理。例如:明代大儒朱熹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就有言「蓋三綱五常,天理民彝之大節」。換句話說,一個是提倡上而下,另一個是提倡下而上。乍看兩者之間,仿似存在著意識形態的衝突!但實際上,在天主教的教義中,亦有一位道成肉身的耶穌,在神與人之間,扮演著一個橋樑角色。這一個想法,在不同宗教的教義中,把天和人的關係,相對理順得較完滿。聰明的利瑪竇,也拿捏到這重點,並且加以善用!
【信徒 vs 朋友】
在嚴肅的天主教禮節中,神與人當中有一個距離:人只是信徒,是上天國度的子民;這樣去說,並不代表神不愛人,只是在輩份上有落差。利瑪竇為了減少在中國宣教的衝突,參考了儒家的概念,把「門徒」的概念,轉化成「朋友」的概念。神可以愛人, 但朋友亦可以愛人;在天主教的角度,耶穌正正就扮演著這個角色,當然他是神,但其實他亦是人,他以有血有肉之身軀,在民間與人一同生活、一齊面對困難、 一齊相親相愛……利瑪竇拿捏到這一點,以拓展朋友的概念營運,並著有《交友論》,卻實際上在拓展門徒的網絡,把他想宣揚的真善美 (著有《耶穌會與天主教進入中國史》),繼續發揚光大。
【AGAPE】
AGAPE (亞加皮/愛加倍) 是一個古希臘字。一般被應用基督教的文本中。它的意思大概是:愛、無私的大愛、願意無條件為人犧牲的愛。這種狀態,一般人是達至不到的;通常只適用於耶穌基督,為人捨身,才能被稱得上為AGAPE。
周朗在此帶出這個字,只是看完這個歌劇,在深入認識到利馬竇的生平後,有感而發!他在最年青的黃金期,努力學習,準備好自己;然後卻把自己的一生,最重要的時光,為了宗教,為了另外一個民族,全然擺上,最終客死異鄉……筆者個人認為:利瑪竇跟這個AGAPE 的級數很接近,所以以本文對他予以極崇高的尊敬!
【利瑪竇原創大型音樂劇】
這是一齣三度公演國際音樂劇,來頭絕對不少!藝術總監/導演是劉松仁先生、填詞方面有鄭國江先生、團隊其他成員粒粒皆星……未能盡錄;是次演出,主要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未來,亦會繼續巡迴演出。今年在香港公演的八場經已完滿謝幕。未有機會觀賞的市民,可以考慮在下一站,跨境追蹤他們!
參考資料:
https://www.facebook.com/matteoriccithemusic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0il5ugacDY
特別鳴謝:
丘放河牧師博士(漢語網絡神學院院長)、潘啟聰博士(中國文化學者)兩位前輩協助資料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