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陪孩子溫書,要克服很多心魔。我們會擔心孩子基礎打得不好,日後未能追上;擔心其他孩子都有父母的幫忙,自己的孩子被比下去,影響自信心;也擔心自己做得不夠,日後無法補救。我是過來人,當然明白父母這些擔心。
我上次談到我父親經常說我是讀書的材料,令我信以為真,最後勉強考入大學,我仍然相信這比伴讀更有效,但要很長時間才見到效用。我自己真正比較關心學業是中三選科的時候,但還是不太努力,當時想讀理科,卻沒有把理科讀好,而是令自己的文科不及格。真正努力讀書,是中四之後。我的兩個孩子也有類似情況,也是到了選科的時候,才比較努力讀書。他們最後也沒有成為學霸,但總算盡了本分。
我的經驗是成績差並不太影響自信,當我自己成績差的時候,我仍相信自己是讀書的材料,只是未夠努力而已。到我成為父親後,當孩子質疑自己的能力時,我會說「你不夠努力而已」、「你還未找到方法而已」,甚至說「在沒有父母幫忙的同學中,你應該考第一」,這可能也是事實,因為沒有很多同學是自己溫習的。我的經驗是,即使他們的成績如何不濟,他們還是因為沒有父母的幫忙而自豪。
如果家長實在不放心,我認為也可以在關鍵時刻出力,在佔分重的學科或期終試才幫忙,其他時候便讓他們自己溫習,這樣既可以教授一些讀書的方法,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為自己負責,而且家長也不用那麼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