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是廣告獎的旺季,社交媒體上不斷被頒獎禮貼文洗版。人的天性都是喜歡得獎,不但是廣告業,任何行業都有類似的特性,這間接締造頒獎禮成為一個很大的產業。
我個人比較古怪,自小便不太熱衷別人的認同,對得獎沒有太大的感覺。記得我打工的時候,有一年我獲得集團亞太區的領袖大獎,同事見我不太興奮,問我為何不高興,我說因為有點累,但我其實真的沒有感覺。我慣了為自己打分,不太需要別人的嘉獎,後來我大掃除的時候甚至把獎座扔掉。

得獎的未必是最好的作品
當然同事不會像我那樣古怪,所以我現在對於廣告獎的態度是不熱衷,但也不反對。唯一反對的是不要像某些廣告公司那樣,為了獲獎做一些行內俗稱的「飛機稿」,即不是做給消費者看,而是純粹為了廣告獎而做的廣告。對於廣告頒獎典禮,湊湊熱鬧也沒相干,但得獎不得獎,就不要太過着意了。
我自己經常做廣告獎評判,我知道獲獎受很多因素影響,得獎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廣告。入獎的文章寫得好不好,影片是否能突出作品的成功因素也很重要。大品牌也較有利,因為評判較熟悉,媒介預算也較多。另外,評分標準未必很全面,加上太多作品參賽,評判未必有足夠時間消化,又或者評判團中有意見領袖,也是會影響得獎與否的因素。
我記得有一年,集團子公司做了一個行內公認的好作品,同事刻意沒有參加任何廣告獎,他說既然已經獲得大家的認同,就沒有必要參加廣告獎。當時很多行家跟我說很可惜,但我卻很認同同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