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5-04-29 04:30:25
日報

Doing More with Less

分享:
Doing More with Less

Doing More with Less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由Norman Foster設計,於1985年完工,是高技術建築的經典代表,也是當時香港最昂貴的建築,以其結構創新和環保設計引領潮流。Foster深受其導師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影響,特別是在系統思維、可持續設計和技術創新方面。富勒的設計哲學強調「做更多,花更少」(doing more with less),這一理念深刻影響了滙豐大廈的設計思路,而兩人合作的蒙特利爾萬國博覽會美國館設計(1967年),也成為香港滙豐大廈的重要靈感來源。

在蒙特利爾博覽會中,富勒設計了一座著名的幾何圓頂結構(Geodesic Dome),這種結構以輕量化、高強度和模組化著稱,展現了材料和資源的高效利用。這一設計對Foster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在香港滙豐大廈的模組化建設中得以延續。滙豐大廈的大量結構部件在海外預製後運至香港現場組裝,這種模組化設計,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還降低了資源浪費,體現了富勒的理念。同時,富勒圓頂的外骨骼結構,影響了滙豐大廈的設計,該建築將負重結構轉移至外部八根巨型鋼柱,實現了內部無柱空間的靈活性,為銀行業務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彈性。

adblk5

此外,富勒對生態可持續性的關注,也體現在滙豐大廈的設計中。大樓引入了自然採光設計,中庭的鏡面裝置將陽光引導至底層,減少了對人工照明的依賴;高效的遮光系統與通風設施,進一步降低了能源消耗。滙豐大廈的懸空式底層廣場,也體現了富勒對社會共享理念的追求,這一設計打破了傳統高樓封閉的模式,為市民提供了開放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