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想呃like的都要鬧「明日大嶼」計劃,想多share的都要鬧1萬億元點樣令香港一鋪清袋。面對這個輿論low-hanging fruit,我們「經濟3.0」堅持做番自己,用同一套準則去作判斷:連條數都未有得睇,成本和效益都未有得計,我點知個計劃是否值得做?

政府應向市民交代填海成本效益計算方法,亦要講明如何應對未來的經濟風險。(資料圖片)
立場行先,情緒上頭,怪不之我們忽然被歸類為「親政府」陣營。將自己喜歡或討厭的觀點分門分派易,解釋清楚言論的是非對錯難,口號式思維其實都是節省用腦成本的經濟行為。
成本效益以外,我想再提出一個風險問題。
不懂得講環境破壞的風險,我想講的是經濟上的風險。從成本角度看,無論是埋單是幾多千億元(最近「市價」是1萬億元,為求出位,一眾KOL似乎會愈吹愈大),總會佔政府儲備的好一部分。當然這一筆錢不會一次過使完,最後對政府構成幾大財政壓力視乎兩個因素,一為未來十幾廿年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幾豐厚,二為填完海後賣地可以回本幾多。
問題係兩個因素都極受宏觀經濟和外圍環境影響。若果甚麼貿易戰打足十年八年,若果另一場金融海嘯殺到上門,資產價格下調,經濟活動萎縮,政府的稅收就會大打折扣,陷入赤字不是甚麼難以想像的事情。若果有地賣之時又遇上樓市低迷,政府同樣會失預算。
撇除內地投資者對香港樓的需求可升可跌,填海效益主要視乎居住空間對香港人的價值,比較不受經濟波動影響,弊就弊在成本這一條數太長遠,行衰運起上來可以牽連甚廣。一般的成本效益顧問報告,都會考慮某些「較壞情況」,看看計劃的吸引力會打幾多折扣。
「明日大嶼」計劃比高鐵之類的基建大好多倍,風險評估就要做得特別小心,需要講明各種惡劣情況下的應變措施。例如,若果工程做了十年左右,樓市出現「97風格」的下挫,供緊樓的業主一致叫苦連天,煤炭的銷情忽然向好,到時由另一個特首領導的政府會如何反應?
是「八萬五」式的唔講唔存在,還是會貫徹始終如期將計劃完成?相信「宏觀調控」的話,填海這類政府支出又正好是經濟危機時需要的「逆周期」措施,經濟愈差反而愈要加快去做。
問題棘手,皆因計劃開支大兼年期長。政府要說服市民,除了要交代成本效益的計算方法,亦要講明如何應對未來的經濟風險,唔好等到「非常時期」才給大家一個「非常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