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2024年住宅樓市迎來陣陣利好消息,港府於2月份「全面撤辣」,一度刺激樓市交投量,然而住宅樓價仍隨著一手庫存過多、按揭息口及實體經濟復甦緩慢等因素,持續受壓,本年首季至第三季樓價下調幅度約為4.2%,更是距2018年的歷史高位,已經調整約28%,同時引伸第三季度的本港負資產數字升至40,713宗,按季飈升10,425宗,涉及金額達2,075億元。
據金管局發表的資料所得,2024年第三季的負資產規模,所涉及的無抵押貸款部分約為158億元,超3個月無償還貸款比率為0.13%,按揭金額與抵押比例為108%,該局形容風險情況仍然輕微;若以同類類比,負資產情況最為嚴重的2003年第二季,一度錄得105,697宗,涉及金額為1,650億元,而無抵押貸款部分約為360億元,超3個月無償還貸款比率則為2.28%,該時按揭金額與抵押比例則高達128%。
從金額與抵押比例而言,目前負資產規模相較歷史最壞時刻,仍有一定距離,故即使涉及金額數字大於2003年,惟從無償還貸款比率角度,銀行所面對的壞帳風險仍遠低於過往,可歸功此前對買家及投資者嚴格的按揭供款風險控制措施,因而未有觸發過高的槓桿比率,而需要進行大規模的「Call Loan」行動,就政府統計處於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所得,香港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與收入比率中位數約為20.8%,仍低於國際指引建議的30%內的住屋及財政負擔比例。
儘管如此,我們仍不能忽視本季負資產數字快速飈升的警號、潛藏危機及雪球效應。要知道,金管局所公布之數據,僅統計了銀行體系中的「一按」或「轉按」數字,而假如業主就物業在私人財務公司進行更多的按揭貸款,其數字及還款狀況,則未能收錄。近月就連番有財務狀況複雜的物業,二手轉讓過程中,問題頻生,筆者亦在先前的文章中講解風險須知,買家需要特別注意。
另一方面,若負資產數字持續惡化,更嚴重可觸發至雪球效應,筆者認為可以將50,000宗作為一個臨界點,先是會令市場信心減弱,從而減低了資產的流通能力,而相關資產有機會因未能及時套現,變成「銀主盤」,而「銀主盤」數目變多而主導市場,則會使整體樓價進一步具下調壓力,情況有如目前的商廈市場,在折讓盤主導的情形下,市價出售的資產均乏人問津。回顧歷史,03年觸發的負資產浪潮,足足歷時9年至2012年第三季方才將所有個案完全消化。
踏入第四季並展望來年,即管美聯儲接連在9月及11月宣布減息,合計75個基準點,但同時間需留意,大選過後,新的領導班子其對華政策走向,也對中國及香港的經濟發展局面,存在一定變數,而香港的實體經濟情況,能否持續維持低失業率,專才引入的政策成效又能否如願發揮,將成住宅樓市長遠會否重回正軌的重要因素,而有意在短期置業的買家,則建議對自身財政做好風險管理,避免過高乘數按揭。高力維持住宅樓價年內下調5%至10%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