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常面對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但不少從內地入境的朋友,也會好奇在陸路入境之後,為何仍然有延綿的綠色閑置土地?這一屆政府決心發展北大都會,除了配合中港融合,善用邊境土地資源,最近發展局長甯漢豪還提出措施,引入市場力量,解決多年來的祖堂地業權分散問題。
要發展新界的土地,經常面對幾個問題。第一是部分土地由傳統原居民集體擁有,即是簡稱的祖堂地,但由於時代久遠,不少祖堂地業權分散,部分業權持有人無法聯絡,也有部分移民他鄉不願意回港協助處理,導致大部分土地閑置,既不能有永久的發展,甚至連短期的項目也沒有推進。
第二是民間發展商擁有部分新界土地業權,但土地往往並不完整,附近也沒有基礎建,例如足夠的電力供應、水管、排污等等。這樣導致發展商無法積極發展土地成為住宅或者其他用途,在和政府商議改變土地用途時也困難重重。
發展局最近表示落實北部都會區的土地發展,會容納「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允許私人土地業權人於新發展區內的指定地塊,並在配合政府要求下申請修訂地契, 以進行政府屬意的發展。這樣是一種雙贏的方案,既能夠善用私人土地的發展機遇,又能夠落實政府的規劃意圖。其實這樣的合作一直在市區不同土地有不同方式的先例,例如發展商需要興建公共設施後,交回政府部門管理,近年落成的交通交匯處都用這個方法完成。
李家超特首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也提出,業權人若能收回有關發展用地內九成土地業權便可申請,然後由政府行使公權收回剩餘的一成土地,再交由申請人發展。這樣既讓現有土地業權人參與發展,也可節省時間及免卻政府為收地和土地平整投放開支,亦有利將較大的用地作整全發展。
北大都會區將會以4個區域方式發展,但土地廣闊,資源投放巨大,在公共財政面對赤字的情況下,如何善用市場力量,加快發展速度,引入私人資金投放,促成民間智慧協調發展,將會是發展速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