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6-12-05 06:00:00

潮流興環球

分享:
《大學線》曾報道環球化趨勢。

《大學線》曾報道環球化趨勢。

中文大學《大學線》報道,香港大學課程「環球化」的趨勢,原來除了商業物流,科學、醫學、傳播皆可「環球」。課程大多規定學生要到外國交流考察,其高昂費用非清貧學生可以負擔。


從前興「國際」,今日講「環球」,猶記得這個潮流在十幾年前興起。生不逢時,成績又唔夠標青,無緣名牌學位,只能修讀老土的經濟學。經濟學老土,我早前就跟同事開玩笑說:「國際經濟學」聽起來太普通了,要稱作「環球經濟學」才是算走在時代尖端!


「環球」潮流因何而起?在全球化之下,一技之長隨時被地球另一端價廉質高的勞工取代,專心努力做好一件事的風險愈來愈高,各行各業都面對世界挑戰。

adblk6


適者生存,需要的是對不同文化傳統的同情和了解,需要的是對新事物新現象的觸覺,需要的是周身刀兼且最好張張利。有此需求,「球來球往」的現象不是香港獨有,美國的大學近年也大談環球視野、世界公民,搞交流團開辦課程成立中心,從教學到研究也講求跨學科越國界。


順應潮流,早前我就受邀加入校內一個新組織「城市及地區禦險力全球論壇」(Global Forum on Urban and Regional Resilience)成為附屬學者,研究全球金融和貿易網絡等課題,與其他學科的專家討論交流。


又要廣又要深,我不知道如此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否可行,也不敢說短短4年學生能夠吸收多少經驗知識;深入了解一個領域經已不容易,融匯貫通幾個學科更不簡單,跨學科教研也容易落得雞同鴨講的下場。
遠大目標雖不易達到,仍不乏富商大賈追上時代捐款共襄教育大業,大學在「環球化」和「跨學科」上大灑金錢已是難以逆轉的趨勢。
回說香港,從小時候跟父母到歐洲深度旅遊,到上大學修讀環球課程到海外交流(甚至留學海外),都是成功上位靠家底的例子。


不過,就如貨物可以出口入口,多引入海外留學生也可以略為紓緩因家底而造成的不均。未能離開香港,能夠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上課共事談戀愛,也有其「環球」教育的效果。


只可惜根據政府最近公布的數字,在2014/15學年,於八大非本地大學生中,內地同胞仍佔76.6%,環球程度猶如某份以環球為名的報刊。難怪這類課程大受歡迎。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