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飛對於普通人而言,恨之入骨有之,愛不釋手亦有之。
恨黃牛者,莫過於一個自認為是黃子華天字第一號粉絲,排隊三日三夜只求一票,卻在門票開售時被前面那些連黃子華是誰都說不清楚的南亞人士買晒啲靚位。愛黃牛者,莫過於有一位更期不定的空姐女友,即使你有排隊三日三夜的耐性,始終還不如在女友更表出來後再買黃牛來得容易。

政府考慮修例打擊炒賣黃牛飛。(資料圖片)
經濟學角度看黃牛,可以分幾個層面。最簡單的,是指出黃牛的出現是因為門票一開始定價太低,供不應求下黃牛黨只是把票價「回復」市場水平。更高層次一點,是問為何主辦單位不把門票價錢定在市場水平。
關於後者,我想到兩個可能。第一個,在大部分有現場觀眾的表演,主辦單位都想令現場氣氛熱烈一點。試想一下吧,當台下觀眾大叫「回水」或「除褲」時,黃子華都會分外起勁;每當熱情歌迷大聲尖叫時,周杰倫都會唱得寧舍投入; 如果有熱血球迷在場邊大聲「問候」,球員肯肯定會踢得特別醒神。
主辦單位如何確保這些忠實粉絲可以有票入場炒熱氣氛?把票價壓低,加入排隊作為「篩選」忠實粉絲的標準在某些情況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當那些連黃子華是誰都說不清楚的南亞人士比你和我更早排隊(然後轉售門票圖利)時,黃牛黨的出現是會令這個機制失效。
另一個可能是,主辦單位都不知道「市價」到底是多少。欄友徐家健有份主持的《三個中產黨》最近亦有談論黃牛黨,他們就提到其實黃牛炒燶是經常發生的事。換句話說,黃牛黨其實是在某程度上分擔了主辦單位尋找市價的角色。
如果想炒熱現場氣氛,主辦單位希望打擊黃牛;如果不想肥水流落別人田,主辦單位希望取代黃牛。無論是前者或後者,當中的交易成本都不少。(如何分辨誰是忠實粉絲?如何知道市價?)有趣的是,大數據興起可能有助降低這些交易成本。美國天后Taylor Swift早前的演唱會便利用大數據早早鑑定誰是verified top fans,以及他們願意付費多少,結果是她的門票流入二手市場少之又少,而定價亦跟二手市場相差無幾。誰說禁黃牛一定要靠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