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7-04-10 06:00:00

給端傳媒寫文章

分享:
圖為端傳媒網站。

圖為端傳媒網站。

給端傳媒寫過十多篇文章,印象深刻。

寫中文經驗尚淺,沙石、錯別字難免,難得的是端傳媒的編輯願意花時間為我逐字逐句檢查,寫得不清楚的地方會建議修改,務求香港以外的中文讀者也看得懂。

經過反覆討論交流,文章要處理一兩天才見報。從起題到修辭,端傳媒對文字之認真,可謂香港傳媒的異數。
一邊賺稿費一邊跟編輯學習中文寫作,「財色兼收」有點不好意思之餘,也驚異端傳媒肯花如此多時間在一篇文章之上(加起來的製作成本相當可觀)。

端傳媒的網頁從版面設計到字體都見品味,除了字數以千計的大塊文章(我老是覺得自己的經濟評論太短太單薄),還有類似《紐約時報》的詳盡專題報道、模仿《經濟學人》的精美圖表,親力親為製作認真,少有將英美小報內容誤譯修改的爛文章,也少見將本地傳媒報道東拼西湊出來的「二次創作」。
端傳媒大幅裁員,是否輸在曲高和寡太認真?

每逢傳媒裁員或倒閉,總有專家提出各種解釋。解釋次次不同,就傳媒特色「度身訂造」,認真的就話太認真,馬虎的就話太馬虎,這種ad hoc分析沒有甚麼參考價值。

只知道各類網上新聞媒體不容易單靠廣告生存,如無(神秘)財源在背後支撐,便要靠動之以情,藉眾籌捐款勉強維持。要解釋的不是端傳媒何以縮減人手,而是這個規模龐大的傳媒竟然在香港這個小小的市場燒錢捱了這麼久。

港式內容和行文難以走出香港,歐美以至兩岸的新聞分析有大量優質有信譽的替代品,剩下的港情港事,也許是政治制度下輿論對施政的影響力有限,低成本發洩謾罵比高成本深入報道大有市場。

於是在傳統媒體垂死掙扎之際,在香港能生存下來的網媒只有規模細加上口味小眾的,大型兼大眾化的網媒一直找不到賺錢門徑。

如今人手走了一半,我不知道端傳媒會如何發展下去,只知道過去這種慢工出細貨的模式難以延續,評論文章的數量相信也會大幅減少。只希望端傳媒能找到新財源,繼續以清通的文字探討嚴肅的題材。我的文筆依然爛,還要靠編輯大哥指點賜教,不介意在端傳媒危急存亡之際少收一點稿費。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