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調查顯示,香港成功已取代東京成為全亞洲建築成本最高的城市。(資料圖片)
香港高昂的建築工程成本,有多少是源於政府規管?
財赤連年,政府剛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預算開支達2,634億元,如何節省建築工程開支是今天一個重要課題,皆因最近調查顯示香港成功已取代東京成為全亞洲建築成本最高的城市。
說過了,3年疫情限聚過後,消費習慣改變更多傳統零售服務轉向家庭生產甚至地下經濟,貶值後有通縮壓力的中國再一次使香港的樓價、工資、物價等與內地嚴重脫節。香港在大灣區以至其他金融城市的競爭力節節敗退,建築成本高昂是一大原因。是的,「地產霸權」這迷思每次在樓市下行周期不攻自破,我幾年前提出的「規劃霸權」卻依然橫行:高地價政策過於著重短期土地收益、規劃署的土地規劃不夠重視市場需要、發展局的基建投資未能配合土地發展等等,而當中最容易量化和比較的成本,可能是建築工程的規管成本。高地價政策之外,香港建築工程的規管成本究竟有幾高?
Grok的答案參考了行業報告:「業界估計,規管成本(包括許可和合規費用)在香港的建築項目中通常佔總成本的10%至20%,但在某些高規格或受嚴格監管的項目中(如公共基礎設施或歷史區域的開發),比例可能高達25%或以上。」原來,建築工程成本冠絕亞洲的香港,規管成本最高可佔工程成本四分之一,這些成本源於嚴格的法規環境、土地用途限制與審批、高昂的專業服務費用、審批延誤導致的時間成本等,再加上公眾參與和社會壓力帶來的額外成本,規管成本竟比需要對抗地震和安全標準要求極高的東京還要高(規管成本只佔總成本5%至10%),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建築規範標準化程度高和政府審批流程高效。香港的假想敵新加坡呢?香港又贏,新加坡的亞洲排名三甲不入,建築工程成本香港比新加坡貴二至四成,當中新加坡的規管成本跟日本一樣只佔總成本5%至10%,原因又是規管流程標準化且數位化,所以審批通常在數周至數月內完成。最後,當香港的建築工程成本比深圳等珠三角城市高出5至10倍,差天共地的規管成本之下,香港要融入大灣區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