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在本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政策,並指這天為美國同胞的「解放日」。(資料圖片)
特朗普第一次向中國加徵關稅之後,美國的關稅收入有所增加嗎?
關稅戰引發股災並不出奇,尤其當解放日關稅是透過總統行政命令而非國會審議通過,皆因其出其不意及不確定性都是市場避之則吉的。跟大蕭條時期國會通過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不同,法律上行政命令較易被挑戰,策略上特朗普亦歡迎出口國家跟他還價。說過了,徵收入口關稅主要有三大目的:(一)增加政府收入;(二)保護本地生產;(三)作為國際貿易談判的籌碼。支持股市,從來不是徵收入口關稅的目的。美國立國初期,徵收入口關稅便是為了增加政府收入,稅率更曾超過60%,嚴重違反了經濟學中比較優勢的邏輯。問題是,二百年前的美國,要徵收個人入息稅等現代主要稅收談何容易?於是,關稅因為較易徵收而成了二十世紀之前美國聯邦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今時今日,大家似乎忘記了關稅作為增加政府收入的用途。Grok提醒大家:「特朗普第一次向中國加徵關稅後,來自中國的關稅收入確實有所增加……根據公開數據,自這些關稅生效後,美國財政部從中國進口商品中收取的關稅收入顯著上升。例如,在2018年和2019年,美國對華關稅政策導致整體關稅收入激增,其中來自中國的關稅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多得提倡加煙稅控煙的人一意孤行,煙稅收入「因加得減」向港人完美示範了供應經濟學的「拉弗曲線」(Laffer Curve)——稅率不斷增加稅收會先升而後跌。原來,大蕭條初期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後,美國關稅收入曾短暫上升過,但隨著大蕭條蔓延,國民收入大跌國際貿易嚴重萎縮,維持了4年的高關稅率最終未能為政府帶來更多稅收。因加可以得減,今次特朗普發起的解放日,建議的加稅幅度和規模是史無前例的。要出奇制勝,企圖以關稅一招一次過滿足收入、保護、籌碼3個願望,加幅不可太高,規模亦不能太大。3個願望之中,保護本地生產對整體美國貢獻最低,重中之重的,我認為是籌碼。假如談判籌碼換不到美國優先,更高更廣的關稅最終只會導致稅收因加得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