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之間的一場科技競賽經已悄悄地展開。(資料圖片)
貿易戰是假的,科技戰才要真打。
從北京到華府,我認識政策圈子的朋友開始出現一個共識:關於貿易戰,北京的策略是拖,華府的策略是可以的話避免升級;關於科技戰,北京的態度是自力更生,華府的態度是難免一戰。假如我判斷準確的話,廿一世紀的冷戰,將會是中美之間的一場科技競賽,而不是重複上世紀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
說過了,以目前貿易戰的規模,內地所受的直接影響有限,香港所受的直接影響更是輕微。小規模貿易戰對中港經濟的主要損害,是投資意欲。向前看,不明確的中美關係令投資者卻步,廠商減少直接投資甚至轉移陣地,資產物業等其他投資亦靜觀其變。
時至今日,關稅戰對實體經濟的直接破壞輕微,原因有幾個,人民幣貶值消除了關稅的部分影響容易明白,少人提及的經濟邏輯還有:低稅率影響從來有限,高稅率的破壞力卻是幾何級數加上去的,因此10%和25%關稅的分別其實很大。
除此之外,向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徵收關稅和向所有中國產品徵收關稅,亦是天淵之別,原因是只向部分產品徵稅的話,商人才有空間在報關時改變貨品類別來避稅。這兩個經濟邏輯,不但解釋到關稅戰至今所造成的直接破壞輕微,同時亦推斷進一步上調關稅率或向所有產品徵稅將面對的政治經濟壓力是非同小可的。
今時今日,美國政策研究圈子的朋友都知道,旅美華人學者在面對着另一種政治經濟壓力,你可以選擇沉默,但唱好中國經濟對你爭取研究經費有害無益。做科研的華人學者承受的政治經濟壓力更大,因為與內地大學太多合作計劃,或大學實驗室接受內地資金捐款,都有可能被懷疑非法輸出技術而變得政治不正確。
是的,這是一場新冷戰,沒有像貿易口水戰般大鑼大鼓地展開。在習特會之前,中美之間的一場科技競賽經已悄悄地展開。在習特會之後,不論貿易戰會否升級,這場科技競賽仍會繼續下去。
科技競賽對中美雙方帶來的成本是長遠的。一國兩制下香港的角色,除了吸引科技人才,我認為還有利用美國給予的獨立關稅區地位,發揮合法技術轉移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