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儲局新政策穩定市場信心。 (資料圖片)
美股表現好,標普500指數已收復失地有餘,納斯達克指數更比新冠肺炎疫情前「升凸」一成幾。V形反彈最流行的解釋,是聯儲局大舉放水,「印銀紙」於是製造了股市「泡沫」,是以美股「跟經濟現實脫節」。聽來有理的觀點,到底有沒有事實支持?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美股過去幾個月以來的走勢,跟經濟增長等宏觀經濟數據並無明顯聯繫,跟企業盈利表現等基本因素也不太相關。聯儲局減至零息比較重要,但只能解釋小部分的股市走勢。餘下的波幅,大概就只歸咎於「市場情緒」或「風險胃納」改變了。只是這些心理因素不易觀察,也有點空泛,研究於是看得更仔細,分析聯儲局過去宣布每個政策前後幾分鐘的股市反應,看看貨幣政策能否解釋投資者的心情突變。結果,股市對聯儲局宣布減息無甚反應,對購買國債和按揭證券的QE消息(包括傳媒仍然津津樂道的「無限QE」)也興趣缺缺。
令市場真正有反應的,是減息和QE這些熟口熟面的政策以外的新政策。最大反應的一次,為4月9日聯儲局宣布最多借出2.3萬億美元,包括協助銀行向小型企業借貸、直接向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地方政府財政等。根據研究推算,3月中至4月底5個這類非典型政策的宣布,總共為標普500指數帶來約8%的反彈升幅。
這不就是證明「聯儲局放水導致股市泡沫」之類的說法嗎?錯。以上分析講的是聯儲局宣布放水,跟實際上放了幾多水可以是兩回事。研究為聯儲局算算帳,發現直至7月底為止,聯儲局所有政策加起來只借出了大約1,000億美元,跟其以萬億美元計的限額相距甚遠。例如最多可借出6,000億美元的Main Street Lending Program,結果只借出不夠1億美元!聯儲局透過新招放出來的水其實不多,其持有資產大幅上升,主要源自市場好像置若罔聞的傳統QE。
既然放水不多,那就肯定是「非理性行為導致股市泡沫」了。這種難以被證明為錯的說法我不想多談,只想為大家提供另一個簡單解讀:若果你在疫情下周轉有困難,被迫節衣縮食,突然有人給你一張巨額超低息信用卡的話,你自會鬆一口氣,但不一定即刻碌爆卡。同理,聯儲局穩定市場信心,不只實際上有錢借出去,為各行業提供保障,保證在危急關頭也有個大水泡可用,有人包底,亦有其刺激效果。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