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發展首個首置上車盤的安達臣道項目。(資料圖片)
最近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除了令全民為之瘋狂的交通津貼,最大焦點就是首置上車盤了。結果,最精彩的討論出現在《am730》。幾星期來,先有周顯大師指出,首置盤與樓價的關係,繼有徐家健在本欄解釋轉售限制令年輕人失去升值換樓的好處、Henryporter質疑政策不公,只獎勵一小撮收入不俗的年輕中產、渾水擔心經濟轉差銀行call loan,年輕業主要政府出手拯救。高質論點不能盡錄,大家還是細讀原文吧。
據特首最新說法,首置盤將會是「公私合營」,除了在賣地表抽出土地,也會為發展商新界區一些地積比率較低的住宅用地提高比率增設基建,再要求分配部分單位給政府作首置盤。低密度轉做高密度,再以基建配套,首置盤好像能一石二鳥帶動增加房屋供應。
提高地積比率不是免費午餐。新界某些住宅地積比率低,皆因位置偏僻道路有限,住宅密度增加,結果當然是增加交通時間,埋單的是附近居民,為了幫助年輕中產迫多一點塞多一陣車,更隨時多承受空氣聲音污染、景觀受阻等問題。就當政府可以大量興建道路保持其他居民交通時間不變,其中涉及的可觀費用最終又要由納稅人埋單。(徐家健提醒我:低密度高密度住宅供應一降一升,也會益了現有低密度業主,害了低密度潛在買家 )。
講得如何動人,政策本質都不會改變:政策在現有公營房屋制度之上架床疊屋,對社會上一小撮人「無微不至」,讓兩人月入5萬至7萬元的參加抽獎,中獎者能以低價低首期買入單位。講到尾,就如Henryporter所說,政策只是一個利益再分配的遊戲。
問題是為甚麼遊戲只容許這一班年輕中產玩?皆因低下階層無暇搞事兼一般比較親建制,有產上等人利益所在也不想香港亂起來,最麻煩的正是教育高收入好,但又望樓興嘆的年輕一代。有幸中獎的,成為有樓階級,政治取向自然趨向保守,未能中獎也會期待下一輪計劃輪到自己,多一點希望少一點憤怒。
同時,香港政府又比美國政府算到盡,不敢容許所有符合資格的買家在市場上借盡九成,由政府自己承擔所有風險更是天方夜譚。1,000個業主中有人就算因經濟下滑成為負資產,又或有業主遇上甚麼經濟困難、健康問題要現金周轉,人少好商量,通融幫忙一下所費無幾,就算見call loan不救都只有一小撮苦主不成氣候,政府要付出的代價甚低。
綜觀傳媒報道,市民對首置盤相當受落,政策本小利大的目的似乎是達到了。情況就如在池塘餵魚,雖然有份食的只有幾條,但冇份食的魚,都會因此游來游去興奮起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