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謀利國際組織蓋洛普 (Gallup International) 發表了全球樂最快樂和最不快樂國家或地區的年度調查結果,在去年底調查的55個國家或地區中,香港位列最不快樂地區第7位,而斐濟、哥倫比亞、菲律賓則分別榮登全球樂最快樂國家或地區的頭 3名,而全球的淨快樂指數則從前年平均59分 (100為滿分)下降至去年的49分,但別誤會「不快樂」是主流,即使全球最不快樂的國家如伊朗、伊拉克及烏克蘭,淨快樂評分仍是正值,即受訪樣本自評感到快樂的比率仍是高於自評感到不快樂的,看見這個結果,你會覺得意外嗎?
解讀研究結果,需要了解調查的方法、樣本的代表性、問題、如何定義等細節,但筆者想說的,反而是快樂作為一種主觀情感,就跟誰會感到憂鬱一樣,只看一般客觀條件如先進繁榮穩定等,是無法完全解釋的,香港整體社會發展絕不輸斐濟、哥倫比亞、菲律賓,可是左右受訪者回答關於快樂的感受,大部份人是不會仔細考慮全球國家或地區的客觀條件狀況去評價自己快樂與否,而是立刻想到自身渴望跟現實的落差,而對2018年的展望是樂觀還是悲觀,香港社會整體發展雖然理想,但基層及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卻越來越困難、貧富懸殊加劇、中港矛盾、社會制度、政治環境漸漸變差等亦是不少港人的印象,由此不難理解為甚麼生活水平相對高的香港的淨快樂值及淨希望評分比許多發展中的國家或地區低很多。
從另一角度看,感到不滿足、不快樂,亦是推動人去改變、奮力尋求更進一步、更的理想的狀態,而不樂觀,亦令人步步為營、謹慎行事,有利減少錯失,蓋洛普所量度的快樂情感,對這城也許不比驕人成就更令人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