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9-10-15 05:00:00

中醫如何診治精神源性眩暈

分享:

精神源性眩暈又名慢性主觀性眩暈(CSD),發病率高達30%至50%,與年齡呈正相關。多發生在曾罹患過耳科或其他(腦、脊椎)可致眩暈、不穩感或頭暈,以及患有精神障礙的40至50歲女性。特點是持續出現(多於3個月)的非旋轉性頭暈或主觀不穩感;在複雜視覺環境中可加重上述症狀(如行走在人多的商場、在雨中開車等),檢查未見導致眩暈器質性疾病。


古代無CSD病名,但認為眩暈與肝關係最為密切。如《內經》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證治匯補》補充氣鬱眩暈,明白情緒致病機理為「七情所感,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醫學正傳》提出體質與眩暈關係,「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氣虛或痰濕體質),治宜清痰降火為先,而兼補氣之藥。人黑瘦而作眩者(陰虛、氣鬱),治宜滋陰降火為要,而帶抑肝之劑。」


臨床上我們會詳細體查明確診斷,結合中醫辨病(中樞性、周圍性眩暈)、辨證(脾虛痰濕、中氣不足等)、辨體質,分辨給予中藥、針灸、飲食運動療法解除患者痛苦,提高療效。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汪艷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