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5G、雲端、大數據……這些科技用語與醫療治病看似沒有關係,但其實醫療服務正利用新科技推進發展,並在各方面帶來新的機遇,例如可為缺乏醫療服務的偏遠地區提供遙距診症、輔助醫生進行診斷,以及幫助病人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等。但在了解科技對醫療發展的影響之前,讓我們先認識一下這些科技。
很多人也聽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早於1960年代已經出現。顧名思義,人工智能是指電腦模擬人類的思考模式,而機器要做到可以思考,就需要工程師在編寫程式的時候,令電腦懂得分析所蒐集的資料後再給予答案或回應,背後需要不同的技術支援,包括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及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機械學習是指電腦經由輸入的數據進行學習,故數據愈多,電腦便愈有智慧,提供的答案也會愈準確。深度學習亦是機械學習的一種,此技術能讓電腦模擬人腦神經元結構建立的神經網絡進行分析,並在回饋中不斷學習和糾正。至於自然語言處理就是要使機器理解輸入的文字或說話,原因是每個人的用語都有差別,而此技術就能讓電腦與人溝通,以便作出回應。
可以預期,AI在未來將會愈來愈似人,甚至比人的思考更為周密,尤其在5G及雲端等協助下,可以傳送更快及儲存更多資料,更促進了AI在不同領域的發展。不過,AI始終不是人,其智慧要靠人類「教」出來,本身亦沒有自我意識,只要一關掉電源便無法運作。然而,只要適當的運用,它可以為人類提供很多幫助,醫療範疇亦然,下回再詳述。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偉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