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大學工作分享了有趣的見聞。
聯招剛放榜,大學的註冊迎新活動開始展開!「除了學生,我們遇見最多的是家長!在新生講座門口,父母請求一起聽講座,怕孩子大意錯過重要的資料。」朋友沒好氣地說。
心想不知這位與父母同來的準大學生如何反應?「我們當然不能讓父母進入演講廳,孩子卻感到徬徨無助,不願讓父母離開,要多番安慰才依依不捨進入場內。以為是個別事件,一個上午已處理數十個類似情況。」
朋友像吐苦水似的:「你以為不讓父母進入便可以,有些孩子寧願不參與,即場跟著父母離開。」
聽到朋友的分享,不期然在想為何今天的準大學生對於父母的「照顧」沒有半點反感或尷尬,相反卻非常受落父母的「關愛」。
一直以來我們也說父母要學習放手讓孩子獨立,但朋友的經驗卻說出了另一個現象:就算父母放手孩子也不願離開,父母更有道理留著孩子在身邊,直至他們能夠「成長」為止。
問朋友是父母同來或是只有父或母?他說全都是由一位家長陪同。如果是這樣,又說明了甚麼?是否父母其中一方已慢慢變成了孩子的朋友?
大學生活正是孩子面對社會的最佳訓練場,容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生活,經驗不同的人與事,建立自我的形象,享受自主的人生。
但如在大學生活中加插父母的位置,不知道這還算不算是大學之道呢?
曾聽過一位大學二年級學生說:「我不想住宿舍,不想出外交流,我怕自己支持不住,掛念母親。」
作為母親,這是祝福或是捉蟲?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