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公眾對心房顫動的認識漸提升,明白心房顫動是引致中風的元兇之一。患有心房顫動的劉伯伯,同時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以過往研究數據推算,每年中風風險高達4%至5%,屬高危一族。
為減低有關風險,醫生為他處方華法林,希望減低其中風風險。而華法林的確有效可將中風風險減低六至七成。劉伯伯服用了華法林一段時間,本相安無事,直至數年前,突然半身不遂,電腦掃描顯示是出血性中風,即俗稱「爆血管」。
為甚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其實,這是華法林令血液稀釋後所引致的副作用。每年,服用華法林的病人約有千分之3至6的「爆血管」風險。幸運的是,劉伯伯今次中風非嚴重,無影響活動能力。
事實上,這是心房顫動病人經常遇到的「兩難題」。例如一些病人以前曾「爆血管」,但又患有心房顫動,一般來說,醫生不能再選用薄血藥物;又如一些病人有腎衰竭,需要洗腎,其中風風險相當高,出血風險亦偏高。傳統的華法林或會令這類病人的風險增加,而新一代薄血藥並不適用於患有腎衰竭的病人,令他們如同「無藥可用」,只能坐著等中風發生。
面對這些情況,醫生可以利用導管,將引起中風的左心耳封住,從而減少中風風險。劉伯伯亦接受此項手術,至現時已有三年多,劉伯伯幸未再有中風,健康情況理想。醫學進步,往往將一些「不可能」變成「可能」,令病人的健康得到更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