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心臟驟停的病例中,不足1%與性行為有關(參照上星期提到的2017年研究),但研究顯示,在性交時發病,獲救的機會較低!
從醫學角度而言,進行性行為時有目擊者(即性伴侶)在場,目睹發病過程,理論上可以增加病者獲救的機會。
但事實上,上述研究發現,在性行為時心臟驟停的病例中,僅三分一人有進行即時急救、心肺復甦,最後只有20%能夠生存下來。
另一項歐洲研究也有相同結論。歐洲心臟協會同於2017年發表的報告,指巴黎從2011至2016年這5年間,共有18,662宗心臟驟停病例,當中只有3,028人送院時仍然生還(即84%送院時已死亡)。
在這些送院個案中,有8%即246人是在進行體力活動時發病的,包括運動、中度體育鍛煉及性行為;而性行為只佔0.6%,即17人,全是男性。不過,在性行為時發病的存活率只有12%,比其他個案的50%低得多。
性伴侶突然昏倒,為何會延遲救援?
大家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事發時雙方都沒有穿衣服,感到尷尬,不敢立即向外求救。如果要先穿衣服,少說也需一、兩分鐘;而每延遲一分鐘做心肺復甦,生存率就下降10%。
再者,當事人突然昏迷,不醒人事,其性伴侶有可能嚇呆了,一時間反應不過來。
還有些情況,是性伴侶怕惹麻煩,不顧而去,例如有嫖妓人士昏倒,應召者有可能逃離現場,令昏迷者失去急救的黃金機會。
其實,「馬上風」是有得救的。下周再談。
(性猝死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