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打新冠疫苗取決於疫苗對個人和社會的好處是否遠大於其副作用。
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要作出明智的決定,必須盡量客觀和科學。媒體上報道有關疫苗的副作用,的確令人擔心,要理性分析其含意,便需要利用統計分析。例如某媒體報道某中國疫苗達七十多項副作用,但我們須了解各項副作用的嚴重性和發生機會率。不少現時所用的藥物,例如消炎藥、抗生素等,說明書上所描述的副作用往往多達幾十種,但大部分的發生率很低。另外,近日挪威有23位長者在接種輝瑞疫苗後死亡。要計算風險,必須知道其分母,這些身體虛弱的長者本來死亡率已較其他人高。當然,一些副作用例如發燒、作悶和肚瀉亦可讓這些身體極其虛弱的長者病情惡化。近日,世衛專家委員會經過仔細科學評估後,認為這些死亡個案並不是由疫苗主要導致。至於科興疫苗在巴西導致死亡的個案,亦證實與疫苗無關。
傳統的滅活疫苗沿用多時,安全性有跡可尋。至於新疫苗能在短時間研發成功,則因為各國政府前所未有地投入大量資源和金錢,讓藥物臨床研究更協調和迅速。這些疫苗臨床前、臨床一、二和三期的研究程序,實際上和以往所用的疫苗和藥物無異。現在藥物已在多國投入使用,相信不久我們便有數以千萬的臨床數據結果。我們預期會有個別嚴重副作用和死亡個案,相信讀者可透過統計學分析其發生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