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8-03-02 06:00:00

焦慮與痛症密不可分 服藥助平衡腦內分泌解痛楚

分享:

都市人不時「呢度痛,嗰度痛」,有時是因為身體出了毛病,但有時卻可能是情緒出了問題,廣泛性焦慮症就是其中一個可能性。除受基因影響,環境壓力亦是重要原因,香港人普遍壓力大,很多人患病亦不自知。如長時間出現不明痛症,建議盡早求醫檢查。


痛與焦慮症的關係千絲萬縷,當人長時間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會令腦內分泌失衡,誘發患者對身邊所有事情的擔心,以為「身邊有危險」,自主神經系統於是告訴身體要做好準備「迎戰」,令肌肉變得緊繃、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繼而出現不同症狀,如頭痛、胸痛、胃痛、肚痛等,以及手震、出汗、麻痺等。


反之,如身體出現毛病或不適,亦會構成壓力,引發焦慮,「越諗越驚」之下,又會衍生出不同痛症,繼而更焦慮,形成惡性循環,更可能影響到日常生活。


不過或許很多人自小習慣有壓力,所以未必意識到自己患有焦慮症。診症期間就遇過一位男士,求診時說話急促、坐立不安,更不由自主地捏自己的手,表現非常緊張,但卻不停否認自己緊張,只是因為未能找出胃痛的源由而被轉介至精神科求診。


這樣的例子非常常見,患者可能只會察覺到自己有痛症,但經身體檢查後卻未能查出任何毛病,在經過詳細傾談、分析和評估後,才能確診是否患上廣泛性焦慮症。

adblk6


如證實患病,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處方口服藥,調節腦內分泌,當分泌物回復平衡,患者會慢慢放鬆下來,各種症狀,包括痛症亦會逐步減少;亦可配合心理治療,讓病人學習長遠減壓和面對擔憂的方法,減低復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