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11月,秋意更濃,雖中午天氣仍然炎熱,但早晚已感受到陣陣涼意。深秋的到來,天氣逐漸變得乾燥,許多人在這個季節感到咽乾,皮膚乾燥,「燥」正正是秋天的特點。
在中醫的角度,燥是六氣之一,既是一種正常的氣候,亦是一種致病之邪。《素問玄機原病式》曾提及:「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釋名》中云燥為焦也,指燥是偏於熱的一類。但另有一說:「殊不知燥病屬涼,謂之次寒,病與感寒同類。」此則云燥是次寒,即是小寒,與寒邪相類。
燥有溫燥及涼燥之分,而肺為嬌臟,乃五臟六腑之華蓋,則易受燥邪之影響。溫燥偏熱,涼燥偏寒,前者溫燥之邪,耗傷人之津液,多見於初秋,夏熱未完全退卻之際。涼燥是小寒,多見於深秋近冬之時。萬物收斂,人之氣血如是,氣液不行周身,亦會見燥象。
溫燥,涼燥,其證候表現及治療上也有不同。
溫燥犯肺,可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稠黏,口乾喜冷飲,舌紅苔薄白而燥。涼燥犯肺,則見咳嗽咯吐稀痰,口乾喜熱飲,舌淡紅苔薄白。溫燥在飲食上宜食用梨、百合、蜂蜜等甘涼濡潤之品。涼燥因近寒,則不宜食用。
故溫燥,涼燥,應分別對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以免愈治愈燥。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區雅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