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12-12 04:29:53
日報

當悲傷變成抑鬱

分享:
當悲傷變成抑鬱

當悲傷變成抑鬱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各種情緒,從快樂到憤怒,從恐懼到悲傷。與所有情緒一樣,悲傷是由刺激引發的,可能是考試不及格、被朋友拒絕、失去心愛的寵物或新冠疫情的影響。
情緒一般通過身體和社會心理方式表達。悲傷的外在表達包括嘴角下垂、眼睛低垂、駝背或步態緩慢。悲傷的人可能會難以入睡(或睡得太多)、食慾不振(或吃得太多),而且精力不足。除了感到悲傷,他們還可能會哭泣、感到絕望、難以集中注意力、性格孤僻,並對曾經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

悲傷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當觸發因素可被識別出來。然而,當悲傷持續時間較長(超過兩星期)、影響生活質素或日常活動,甚或引起自殘念頭時,則可能是抑鬱症。對部分抑鬱的人來說,內心深處的動盪可能沒有任何明顯的身體或行為跡象;另一些抑鬱的人可能不會感到特別難過,但出現慢性頭痛、腹部不適或其他似乎無法緩解的身體疼痛。
 

adblk7

抑鬱症有遺傳及生理因素,也受性格和外在環境所影響,不是單靠個人意志力就能「克服」。 根據港大醫學院聯同社會科學學院一項有關新冠疫情期間抑鬱症及焦慮症的合作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若未有適當治療,會有較高風險出現酗酒和吸毒、心臟病發作、慢性疼痛及自殺的問題。

adblk8

使用對話療法、抗抑鬱藥及個人化治療抑鬱症有充分的證據支持,並已幫助許多患者康復。因此,識別症狀並尋求協助十分重要。抑鬱症是可以治愈的,如有任何疑問,應諮詢家庭醫生。如果想了解自己當前的情緒狀態或支援服務的聯絡資訊,可瀏覽醫務衛生局心理健康諮詢委員會的「Shall We Talk」網站。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學生福祉)、臨床醫學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副教授、
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總監陳芸博士

adblk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