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癌症的發病率,用統計學年齡標準化計算,過去20年男性平均每年百分比轉變(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為負0.2%,女性則為正1.3%。死亡率方面,男性的AAPC為負2.2%,女性則為負1.1%。負表示下降趨勢,正表示上升趨勢。
其中死亡率的下降,顯示了現今醫療的診治上的進步及成效。診斷方面,不同癌症的篩查方法和技術不斷進步,令到許多病患者都能夠及早診斷,大大增加了治愈的機會。治療方面,治療模式選擇多樣化,針對腫瘤的特性,應對不同病人的病情狀況,使癌症不再是絕症,更多時候變成慢性病,患者可以正常地生活。
癌症現時的治療模式,除了傳統的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外,還有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放射同位素治療、質子治療、細胞治療等。醫生許多時候要為病人做基因檢測,配合腫瘤細胞的特性,設計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而治療的方案,往往需要多種模式配合,包括精準放射診斷定位,減少副作用,達到最理想的療效。連傳統的化學治療,也可以預先透過「類器官」(Organoid)測試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反應,有點像測試細菌對抗生素的反應,才選擇最適宜的化療藥物。總而言之,癌症治療的新方向就是精和準,個人化的治療。
去年我工作的醫院有兩個案例可以說明。首先是一位三十多歲的職業女性,患上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即Steve Jobs患上的那種),診斷時已經有肝臟擴散。因為她的年紀及工作需要,為她診治的教授決定棄用傳統的方法,包括針對這類腫瘤的生長抑素類似物,採用更新的肽受體放射同位素治療(PRRT),有效控制腫瘤的增長,讓她恢復正常的生活。另一位是八十多歲的伯伯,之前曾經接受肝癌治療,跟著復發。教授決定選用免疫治療方法,同時用兩種免疫治療藥物,有效壓抑了腫瘤的增長。老伯書法很好,經常給教授分享他的作品。兩種免疫治療藥物在香港都未通過正式註冊程序,需要特別申請進口使用。因人而異的治療,是精準醫學今日給病人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