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古已有之,公元916年歐洲人Herbernus of Tours利用狼瘡(Lupus)形容SLE的皮疹。直至近一個世紀,醫生才知道這是一個系統性(Systemic)疾病,可影響多個不同器官。近幾十年,科學家發現導致SLE的一些自體抗體,包括anti-dsDNA,和免疫系統失調的原理。但由於SLE的臨床表現變化多端,除了較常見的皮疹和關節炎外,還可影響不同內臟,例如血液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而且不同人表現各異,亦隨時間變化。因此,要準確掌握此病並分類並不容易。
自五十年代至今,已有超過65,000份有關SLE的科學文獻發表,但科學家對SLE的特質和機制仍有所疑惑。其中挑戰,是怎樣準確定義SLE。基於SLE在臨床和實驗室表現上的多樣性,科學家目前以綜合症(Syndrome)定位,意思是不同病徵在同時發生。故此,美國風濕病學會在1997年提出基於11項疾病表現的分類標準,如病人達4項或以上便可分類為SLE。這標準幫助醫生診斷SLE,並為臨床研究提供基礎。
這標準在2012年得以改良並提高準確度。在2018年,歐美以至全球專家為SLE重新定義,確認SLE患者須擁有抗核抗體(ANA),並首次利用計分制,給22個不同比重的項目評分,達10分以上即可分類為SLE。毫無疑問,這ACR/EULAR新分類標準為現代SLE治療揭開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