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假期,很多人心理上都比較「放縱」,經常大魚大肉,從早、午、晚餐,一直吃至深夜,不但令進食者未能有足夠時間消化食物,更容易因此而造成胃酸倒流問題。胃酸倒流是胃食道反流性疾病的俗稱,指胃內的食物和胃酸倒流至食道,在香港頗為常見。
肥胖、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吃得太急、暴飲暴食、經常吃消夜、吃飽後立即入睡等,都有可能導致胃部與食道間的下食道括約肌鬆弛。在正常情況下,胃部與食道間的下食道括約肌在進食時打開,其餘時間緊閉,防止胃內的食物和胃酸倒流;一旦下食道括約肌不能發揮正常功能,胃酸就有可能倒流至食道。
食道的黏膜十分脆弱,無法抵擋胃酸,因而遭侵蝕受傷,令胸口灼痛。由於痛楚位置鄰近心臟,病人或以為是心臟出問題而向心臟專科求診,結果經一輪轉折,才確認患上胃酸倒流,延誤了診治,或併發食道發炎、出血,甚至出現癌前病變,增加患食道癌風險。故此,及早檢查和確診十分重要。
預防胃酸倒流或改善病情,適當的治療,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同樣重要,應少吃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和咖啡因飲品、辛辣和肥膩食物,避免增加胃酸分泌。另外,睡前3至4小時盡量不要進食,予胃部充足時間消化食物,以免在睡眠時仍分泌胃酸。當然,盡量戒煙、定時飲食、妥善管理體重,以及經常運動亦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