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不良會導致胃腸病,這是醫學界不爭的事實。中醫臟腑理論中,肝主疏泄,負責調節情緒、氣血運行以及脾胃功能。如果長期情緒不良,如抑鬱、焦慮、緊張,必會影響肝臟,繼而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與情緒有關的胃腸病多有如下表現:
① 胃氣多,胃脹。
② 胃痙攣痛,緊張時更容易發生。
③ 反酸、火燒心、胸悶、胸痛。
④ 肚絞痛、肚瀉、便秘。
⑤ 對疾病過分恐慌、焦慮。
對於此類胃腸病,中醫治療多從調理肝脾入手,疏肝調肝,健脾和胃,臨床常見到如下幾種證型:
肝胃不和:以脹、痛為特徵,部位以腹部、胃脘為主,胃氣頻作,胃酸倒流,舌淡紅,苔薄白,脈弦。這一類型治療要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肝胃鬱熱:胃酸倒流,火燒心,胃中總有空虛飢餓的感覺,胸骨後痞悶、灼熱或灼痛,口乾,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這一類型治療要清肝和胃,解鬱泄熱。
肝鬱脾虛:肚絞痛、肚瀉或便秘,腹中咕嚕嚕作響,排氣多,腹脹,舌淡紅,苔薄白,脈弦。這一類型治療要疏肝健脾,抑木扶土。
除服藥治療外,生活調理亦有幫助:每天堅持慢跑15至20分鐘,以身體微微有汗為宜;多點戶外活動,每月至少行山一次,親近大自然;與朋友、家人多聊天,不要一個人把問題扛。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再作相應選擇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講師馬劍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