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9-07-24 05:15:00

間歇性斷食可不可行?

分享:

近年大熱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研究指可令體重下降,也令血脂、血糖、血壓降低,甚至減少炎症,從而減低患上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甚至阿茲海默症、柏金遜症等的風險。間歇性斷食是指某時段內完全禁食,常見的方法有限時禁食(如16:8飲食法)、隔日禁食、改良禁食(如5:2飲食法)及宗教式禁食,如回教齋戒月。
 

比較常用的是16:8飲食法,即每天某8小時內可進食,其餘16小時不進食或只飲用低熱量飲料。另外,5:2飲食法亦常見,即一星期內五天攝取身體正常所需的熱量,其餘兩天每天只攝取500至600千卡。有研究指,間歇性斷食有助減重,原因是斷食令胰島素下降,身體要分解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來提供能量。研究亦指其減重效果與控制熱量飲食法相若。不過,有些人會覺得間歇性斷食比較可行。

間歇性斷食並不適合所有人使用,醫謢界認為患有或曾患進食失調症人士、孕婦、哺乳中的婦女及患有嚴重慢性疾病人士均不宜使用間歇性斷食。間歇性斷食亦可能產生副作用,如:頭痛、疲倦、頭暈、失眠、煩躁、胃灼熱、血糖過低等。

間歇性斷食看來十分吸引,但其實大部分數據來自動物研究,尚欠有力的人類研究,所以現階段未能用作臨床營養治療的方法。


​​​​​​​作者為香港營養學會執委鍾素珊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