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坐的靜態行為,會對健康構成不良影響,因為身體減少能量消耗,會引致肥胖和體重上升;長遠而言,會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因此,要保持身體健康,適量的體能活動十分重要。
世界衞生組織的最新指引建議,包括患有慢性疾病的成年人,每周應該最少做150至300分鐘中等至劇烈的有氧活動;兒童和青少年則更應平均每天做60分鐘體能活動。可是,全球約有四分一成年人口不達標,兒童和青少年的情況更甚,超過八成不達標。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源於大眾對「體能活動」有誤解,以為要大汗淋漓地做劇烈運動如跑步和游泳等才是「體能活動」,其實,日常步行、緩步跑和遠足等也屬「體能活動」。
大家不妨善用公共運動場、公園或健身室等作體能活動,甚至到戶外遠足。當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還須遵守防疫措施,以及做好個人衛生。大家亦可考慮在家中做掌上壓、半蹲或原地踏步,甚至使用日常用品,將水樽當啞鈴舉重等。除此之外,平日坐在電腦前工作,應盡量抽空多走幾步或站立;乘車回家時,也可提早數個站下車,然後步行回家。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裡,有助我們減少靜態行為,預防出現非傳染性的疾病。
不少人或會以忙碌為由而不養成運動習慣,但要知道的是,我們日後或因此付上更大的健康代價,最終反而要騰出更多時間對抗疾病。與其亡羊補牢,倒不如未雨綢繆,及早投放時間於體能活動上,逐步營造健康生活。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運動學分部主任及副教授蕭明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