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多人不怪,所以要先多謝黃妍。你不識我,但你的《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在某一個夜救了我。
1.明明已在美麗新世界,但我實在太不知足,心情總是壞多過好。8月18日那天,心情不只壞,直情壞透;好不容易捱到夜晚,(因為工作)去睇齣戲,齣戲又悶到九彩——我固然睇過大量悶戲,以往那些悶戲,只會悶到我想瞓,這一次,卻是悶到我既想瞓又憤怒——千辛萬苦真金白銀整了一個宏偉世界觀出來,但同故事和故事中人竟然可以完全無關,只是塊空有意識形態的宏偉布景板,嘥氣。
2.Sorry這篇不是影評,也不是樂評,其實只想談談黃妍。
3.第一次在CD舖看見黃妍這張《九道痕跡》,有種「行船爭解纜」的感覺——今時今日竟然還有唱片公司,願意用上一個恍如月餅盒的精美紙盒做實體碟包裝;封套那張相,主體自然是黃妍,卻不是單純影個大頭擺明用來冧fans那種,而是全身,但又好細粒,如此這麼細粒的黃妍,企在香港某海邊,而前景有個比她更搶眼的立體裝置。
4.我從來都是個表面的人。每一次看見靚的外殼就必然中招——望見一張擁有靚封套的CD,買;望見一首擁有靚歌名的歌,聽;如果唱的那一位歌手恰巧是個靚人(其實OK靚便可以),買硬聽硬,更理直氣壯。
5.《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就是一首擁有靚歌名的歌。靚的歌名,在我心中,不是指用上甚麼艱澀詞語深奧典故又或刻意玩弄文字遊戲,而是單看見,便能立即聯想起甚麼——可以是一個畫面,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種不能言傳的情緒(例如The Smiths的歌,便每每擁有靚歌名)。
6.即刻聽歌——我聽任何一首歌,第一步,必定是齋聽歌,不理歌詞,曲不好聽唱的不好聽,就算你同我講填詞的是李白或蘇東坡,也不代表甚麼。
7.黃妍作的曲,好聽,好聽在不會是那種首首起圍近乎相同的中慢板曲式:一開始的《遲起的鳥兒有蟲吃》是鄉謠曲風,緊接的《牆身有裂》則是搖滾感覺,之後的《刮骨(Unforgettable)》,是重新錄製的版本,又是另一種感受,再來的是《消失的人》,聽著,有種壓抑,聽到我想在塵世隱形……我沒有邊聽邊睇歌詞,卻又真的聽見歌者所傳遞的情緒(黃妍的咬字絕對可以讓你清楚聽到她在唱甚麼,當然我也知道,現在已不流行用咬字去評論歌手)。
8.然後才看歌詞。我最喜歡《牆身有裂》、《刮骨》、《消失的人》、《我沒有歌》,當然還有《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但這一篇不是歌詞解讀,你有耳朵你有心,你自然能夠聽到這些歌詞在說甚麼,自然能夠感受當中文字在傳遞甚麼,而唯一要補充的是,這些歌詞都不是討好歌迷冧fans的商品,而是黃妍與填詞人(主要是王樂儀)交流下的結果,是相互對人情對世界考察後的共同報告,一份帶有情感的報告。
9.世界變。由兩年前《黃妍說》到兩年後《九道痕跡》,兩年前的文青小清新,兩年後,已變成一個29歲女子對人生在世之道的心得經驗分享,而我這麼一個中佬,就在8月18日那天,因為《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而得到拯救。
10.世界太爛,你惟有力保不爛;世界再崩壞,你的心至少一寸未變壞。做人和做香港歌手都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