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02-08 06:00:00

歐洲電影節2017北歐電影大放異彩

分享:

電影確實是通向世界最有效的窗口,這也是歐洲電影節存在的意義,透過不同風格和題材的電影作品,讓觀眾一次過感受多種豐富多彩的文化,以及最實在的社會現況。

儘管現今的電影工業,已被荷李活壟斷,歐洲作為電影的發源地,仍保存對電影技術的執著,世界三大影展依舊屹立於此,便可知,它始終是孕育電影文化的重要之地,而歐洲電影節的選片方針則是──當地電影工業與電影節中間經常被遺忘,即電影節圈及本地發行圈甚少碰到雅俗共賞的小品。至於已舉辦至第八屆的「歐洲電影節」,當然也有不少值得細心欣賞的作品。除了電影大國法國、意大利及德國等,今年的北歐電影尤其出色,單是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已有兩部──瑞典的《A Man Called Ove》及丹麥的《十個拆彈的少年》,前者改編自暢銷小說,輕鬆動人;後者涉獵戰爭後遺,發人深省,盡顯北歐電影實力。

 

芬蘭出品 溫柔版《狂牛》
而歐洲電影節今年選映的兩部作品也不遑多讓,分別是芬蘭年輕導演Juho Kuosmanen的《擂台下最好的時光》及瑞典的《中產階級的不可抗力》。Juho曾經憑學生時期製作的60分鐘畢業作品《The Painting Sellers》拿下康城Cinéfondation首獎;而他的首部長片更擊敗《神奇虎爸》及《The Red Turtle》等勁敵,奪得康城「一種關注大獎」,絕對是未來新星,比當屆的瑞典評審魯本奧斯倫更鋒芒畢露。電影以16mm黑白菲林拍攝,保留六十年代質感,「色彩」與構圖皆極度醉人,媲美《修女伊德》。黑白加拳擊可能會令你想起《狂牛》,但事實是另一極端,電影細緻謹慎,溫柔踏實地描繪愛情突如其來的魔力,以及運動員商品化的過程,愛情的脆弱與拳擊的強悍,形成強烈有趣的對比,絕對是非一般的體育電影。

adblk6

 

兒童電影看戰爭殘酷
而今屆另一部同樣描寫拳手的作品,則帶來截然不同的風景。來自葡萄牙的《我賣拳頭不賣尊嚴》,入選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並獲得最佳男主角。葡萄牙的新一代電影人藝術成分甚高,大多涉獵多媒體創作,通常帶有強烈的風格及影像。今次也絕不例外,電影凝重,具壓迫力,成功捕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下,人民無力抵擋的低氣壓。
另外,兒童電影產量豐富的荷蘭代表《爸爸叢軍去》(The Day My Father Became A Bush)也是特別有趣的作品。別以為此片只適合兒童觀看,它改編自暢銷兒童小說,賣點是以孩子天真無邪的角度審視戰爭的殘酷,以及對下一代的影響。片名中的「Became a Bush」便是女兒看到爸爸穿起軍裝,塗上保護色時的想像,以兒童世界包裝成人煩惱,感受來得更強烈,特別窩心、感人。

 《歐洲電影節2017》詳情:
日期:2月8至24日
查詢:www.cinema.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