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9-09-27 05:15:00

五分鐘看完巨著

分享:

社交媒體興起,視聽娛樂內容更趨多元精彩,受眾的耐性也變得越來越低了,不少經典電影、文學巨著「被」高度濃縮,「五分鐘看完某套電影」、「三分鐘看完某本經濟巨著」這類視頻大行其道,廣受歡迎。這些高度濃縮版本把電影、書籍精采內容剪輯出來,配上旁白,有時還加上作者的評論,成為受歡迎的短片,有些短片一個月內可以有數以萬計的觀看次數。


把原本要花上至少數小時以至數個月欣賞的作品縮龍成寸,成為只需用幾分鐘時間的「濃縮精華版本」,製作這些「超濃縮」作品的人,他們的消化和表達能力確有值得佩服之處。有人打趣,既然這些片段能讓人們幾分鐘內「讀畢」一部長篇巨著,那麼花兩個小時,應該也能「學富五車」吧?在樣樣講求即食、快速年代,這樣的處理方式,不知能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呢?


不過話說回頭,如果只用幾分鐘來理解,甚至評價一部作者嘔心瀝血面世的作品,會否有「斷章取義」、「以偏概全」之虞?如果這些濃縮了的作品,或者稱文本(Context),本身帶有偏見,肯定會對原作者造成傷害。


讀書也好,看電影也好,了解前文後理,留意內容細緻的部分,有心的話,進一步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感受到的一切,才會深刻。我認為,上述「超濃縮」二次創作,可以作為引子讓人們深入欣賞作品,卻無法獲得細味咀嚼的韻味和樂趣,畢竟不論是觀賞一部巨著,還是一般人的創作,時間的成本是必須的,也只有這樣,才算是對作者的尊重。

adblk6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