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立法會會議上,保安局長鄧炳強和立法會議員討論國慶節日過關安排,以及邊境設施未來發展。局方表示新皇崗口岸及沙頭角口岸,將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其他口岸如蓮塘/香園圍口岸,則正和內地商議實施有關安排的可能性。其實口岸除了通關安排,還有口岸經濟發展的潛力需要探討。
保安局轄下的入境處、海關和警隊等部門,一直都有效管理關口設施。剛剛內地國慶黃金周之前,將高鐵西九龍口岸的e道數目,由22條大幅增加至41條,有效方便旅客來港。國慶日有疫情後破紀錄的南下人次,都能井然有序,疏導來往人群。
對於「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即是香港和內地兩邊關口只會檢查一次,而不是如現在往來時都要兩次檢查。這模式早已在澳門和珠海的接壤關口順利實施,香港可以借鑑。在規劃香園圍口岸時並沒有引用這通關概念,可說是錯失了時機。現在開始在設施上作出改動,也能短時間內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
從澳門規劃口岸經濟,看到當地比香港優勝的思維。保安局其實只能夠執行現有的通關規例,對於口岸經濟發展,土地運用以至交通運輸安排,都是其他政策局範疇。香港政府需要有一套整存思維發展口岸經濟。澳門在興建港珠澳大橋接駁人工島時,規劃了整個新市鎮接連關口,延伸了舊城區,同步解決當地住房不足問題。
而在港珠澳大橋另一端的珠海市,也在關口步行範圍賣地興建大型住宅區,最近還啟用了接連關口的大型商場,這也是吸引港人經過大橋西進消費的原因之一。反觀香港在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純粹只是通關設施,完全沒有發展住房和商業活動的規劃。
因設施較便利,長者又可用兩蚊乘車優惠前往的香園圍口岸,人流和車流都不斷增加。香港口岸只設有一間便利店,但是步行到內地蓮塘,就有兩個人流如潮的商場,戲院、超市、牙科診所、餐廳、足浴店一應俱全。有報道蓮塘口岸商場的燒味店,一日的營業額超過四萬元人民幣。香港各個口岸的配套商業設施相形見絀,更莫說規劃大型住宅方便「通勤式」人口頻繁往來兩地。
香港邊境設施規劃因循守舊,早在英治時期,邊境有軍事意義,關口嚴密可以理解。但在一國兩制回歸之後,這邊疆式管理並沒有改變。僅僅發展現有關口鄰近的土地,就可釋放數以百億計土地價值,售出土地由民間機構百花齊放,將邊境口岸做大做強。
馬來西亞新山(Johor Bahru)人口不足100萬,與新加坡相鄰接壤,兩地日均約有45萬人往返,除了邊境大型商場和旅遊設施,現正興建鐵路接駁,以及在邊境落成大型住宅。剛剛國慶日,香港有93萬人次出入境,我們有沒有善用人流往來的先天優勢,發展成便利兩地居民的口岸經濟,這才算善用一個兩制優勢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