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蹟保育點線串連 商業管理活化創收
古物諮詢委員會昨日將西營盤舊贊育醫院主樓,以及上環廣福祠,列為法定古蹟。香港古蹟保育策略仍有優化空間,將分散的古蹟地點,串連成主題古蹟線。同時,參考大灣區其他古蹟保育的成功經驗,通過商業化管理,增加營收,創造誘因,將香港中西文化匯集的歷史寶貴資源發揚光大。
舊贊育醫院於1922年啟用,是本港第一所華人婦產科醫院,採用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糅合中式元素,有紅磚外牆、托斯卡納式圓柱,花崗石門額及楹聯。廣福祠又稱「百姓廟」,建於1895年,主要為來自內地但在港離世的華工,提供地方安放神主牌,同時收容病人、無依者及長者,提供診治服務,亦促成了東華醫院的成立,是香港華人慈善活動的起源點。
古蹟活化可以提升到價值層次,這兩所建築物正好象徵一生一死。在疫情期間,有推廣社區生命教育的慈善團體,曾經在中西區舉辦古蹟生命教育漫步,除了東華義莊和醫學博物館,昨日被定義為法定古蹟的這兩個建築物也是活動的選點。這正好是將古蹟點串連成為線的範例。同樣在中西區的孫中山文物徑和新界屏山文物徑,也有這樣概念。將古蹟串連成主題項目,豐富參學體驗。在西貢的二戰抗戰遺跡,象徵英治時期的港島沿岸古蹟,都可以發展成為古蹟漫遊路線。
除了將點連成線,將古蹟加入商業元素,通過增加盈利吸引管理者釋放古蹟潛力。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又稱為陳家祠,2024年博物館參觀人數達257.3萬餘人次,是2023年全年的1.37倍。門票收入已有約1,711.9萬元,是2023年全年的約1.4倍。全年銷售文創產品約41.8萬件,銷售金額約1,663.8萬元。雖然陳家祠屬於國家管理的古蹟,但是靈活變通的管理者,開創極之受歡迎的文創產品,還通過內地社交平台吸引全國愛好者親臨其中。去年陳家祠館長就曾經獲邀請來香港,分享成功的管理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參考。
現時由發展局轄下的古蹟辦統籌法定古蹟,定期招標邀請機構承辦古蹟項目,建築署則協助古蹟的結構保養,管理機構需要負責古蹟的日常保養,成本不菲,也需要專業支援。在古蹟的營運模式上應該更加進取,由下而上鼓勵企業提出不同活化方案,不需要排除商業營運模式。
佛山古蹟群稱為嶺南天地,總佔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有128棟歷史建築、8條歷史街巷和300多家商戶。青磚屋、石板路、鑊耳牆、雕花屋檐,是嶺南廣府文化集中地。同時有一家家時尚小店、西餐廳、咖啡館和小酒館,成為當地情侶拍拖勝地。香港有中西文化匯聚的豐富歷史資源,只要更加放手讓商業智慧投入古蹟管理,並不是不能創造別具風範的古蹟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