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沒以史為鑑 關稅戰引發蕭條
美國總統特朗普從選舉開始,就已經聲稱運用關稅作為工具,增加美國聯邦政府收入。自從上星期他公布向全球逾百個國家或地區徵收完全不合理的關稅稅率,有的已提出反制措施,有的靜觀其變。回顧過去美國歷史,多次增加關稅都事與願違,甚至引發美國經濟大蕭條。
美國1776年建國時,13個原英屬殖民地結成了鬆散的聯邦,根據第一部憲法,聯邦政府沒有徵收關稅的權利,當時美國財政匱乏,只能靠舉債度日。直到1789年,美國頒布了第一部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執行的關稅法案,但是關稅稅率有的時候增加,有的時候減少,並沒有一套能促進當地經濟的關稅策略。
1861年美國南北雙方爆發內戰,聯邦政府急須籌措戰時經費,國會不斷提高美國關稅。高關稅不僅給聯邦政府帶來巨額收入,客觀上也保護了美國的弱勢工業,促進了工業發展。戰後美國共和黨長期執政,使得戰時的高關稅政策保留下來,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從《莫里爾關稅法》(Morrill Tariff Act),到1864年新的關稅法,幾乎所有外國進口商品都必須繳納關稅,平均關稅稅率達到了49%。
但是關稅措施是戰爭時期的特別政策,而且當時的工業生產相對簡單,生產工序以及生產材料都可以從本地提供,才能夠製造通過增加關稅帶動工業的效果。今時今日工業生產工序繁複,長時期全球化帶動了有效的區域分工,故技重施加關稅,並不能簡單恢復美國當代疲弱的工業。還未計算美國當下昂貴的能源成本,過度規管生產程序,工會運動影響勞動力密集行業成本等等,不利工業發展的當代因素。
特朗普推崇備至的前美國總統麥金萊在1896年入主白宮,大力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在1897年簽署《丁利關稅法》,將羊毛、棉紡品、絲綢等商品關稅平均稅率提升至52%。隨之而來的是進口商品價格大漲,民眾開支持續攀升,全球貿易局勢緊張。其實到了麥金萊第二次任期,已經完全改變了他的保護主義政策,1901年9月,麥金萊發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講,指「我們在製造業有大量的過剩產能,並且我們為甚麼不利用這些產能將我們的產品運往世界其他地方呢?」當時美國承受將增加關稅之後的物價上漲,麥金萊也不得不面對現實。
另一位美國前總統胡佛在1930年,無視內部壓力下,不顧全球1,028名經濟學家的聯名反對,將進口商品平均關稅提高至約40%。1929年至1934年間,全球貿易額下降了約65%。美國對歐洲的進出口均縮水約三分之二,對其他地區的貿易也大幅下滑。美國內部經濟指標持續惡化,失業率從1930年的8.7%升至1933年的24.9%。當地汽車銷量跌幅達75%,銀行體系崩潰,1930至1933年間約20%銀行倒閉。這是歷史上有名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正正是從大幅加關稅開始。
現在美國政府無視歷史教訓和經濟學家的警告,盲目提升關稅,甚至對提出反制的國家作出更加瘋狂的關稅措施,這除了擾亂全球貿易秩序,更加會破壞美國自身經濟,終將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