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1-21 11:11:00

在經典中創作,在絕望中找希望

分享:
在經典中創作,在絕望中找希望。

在經典中創作,在絕望中找希望。(作者提供)

誰人吃了豹子膽,竟敢把諾貝爾獎得獎詩人TS.艾略特的曠世名作《荒原》搬上舞台?此詩以晦澀難懂出名,發表於1922年,但影響力歷一世紀不墜,是艾略特寫於一戰之後,慨嘆西方文明危機和傳統價值之失落,反映一代人理想幻滅和絕望,被譽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篇。

今天,戰爭不斷。人類因為自私、貪婪,不斷在毀滅自己。我們依然活在生存意義的危機之中,在亂世中掙扎,尋找生存意義。

在今屆香港藝術節中亞洲首演的《荒原》,靈感來伊朗作曲家法羅克扎德.萊耶的夢。他夢見TS.艾略特在朗誦《荒原》,同一時間,伊朗詩人Shamlou也在背誦他自己的詩篇。他一覺醒來,覺得這兩種文化、兩種語言的對話,太精彩了。

adblk6

姆斯特丹小交響樂團藝術總監簡蒂達.湯臣,被萊耶妙想天開的想法感動,召集ISH舞集的編舞家馬可.蓋利,攜手帶來一場結合音樂、舞蹈和空中特技的跨領域表演,重新演繹《荒原》原詩五個章節的精粹和意象——死者的葬禮、對弈、火誡、水裏的死亡、雷霆的話,在劇場裏開墾屬於當代的「荒原」。

蓋利斯認為,我們在亂世中掙扎,尋找生存意義,舞蹈的意義在於淨化,在紛擾中達致禪的境界。懸空的舞蹈是嶄新試,舞蹈運用威也、空中特技,令舞者倒吊、墮下、飄浮、拉扯、糾纏、掙扎,再結合當代舞、嘻哈,通過肢體把原詩的精神面貌表現出來。腳底下的大地忽然飄走了,給觀眾帶來魔幻又刺激的感覺。霎時間,一切飄移上半空,彷彿升上月球舞蹈,由阿姆斯特丹小交響樂團現場演奏,當中加入史達拉汶斯基、帕特、米高.尼文及塞伊等作曲家的作品,營造蒼涼、惶恐、哀怨、淒美、喜悅、雀躍等不同氛圍。

如流水行雲的獨特音樂,魔幻的月球之舞,令劇場像一個教堂,帶領觀眾在紛擾中淨化下來,踏上一段難忘的旅程。

在經典中創作,在絕望中找希望 在經典中創作,在絕望中找希望 在經典中創作,在絕望中找希望 在經典中創作,在絕望中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