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台上的「全港店舖執笠結業消息關注組」爆紅,群組成員短期內暴升至接近30萬人。事實上,只要出街走走,不難發現吉舖處處,傳統消費旺區如是,商業或住宅區也如是,商場情況也好不了多少,感覺市道蕭條,加上媒體上不時傳來一些連鎖集團收縮或結業的消息,令市場氣氛更加悲觀。零售管理協會預測3及4月零售數據未許樂觀。香港餐飲零售業目前面對的是一次轉型考驗,隨著疫情改變了市民及旅客的消費模式,加上網購愈來愈盛行,業界必須自強,與時並進,增強競爭力求生。
商店結業各有原因,例如一間大型連鎖食品店結業,可能並不完全因為市道差,因為銷售同類型食品的小店近年在多區愈開愈多,貨源非常多樣化,店員落力推銷,對所售貨品亦十分熟悉,貼心處理顧客需求。店小,靠的是熟客及口碑,生存自有其方法,連鎖店的規模優勢有時也發揮不到作用。另一方面,近年一間售賣鮮肉蔬果的連鎖店則快速擴充,主打平價外,每天貨品會愈夜愈平,吸引消費者注意,創新的銷售手法亦能突圍而出。
又例如,早前長假期間,一個商場突然推出5小時免費泊車優惠,立即人流車流暴增,亦顯示了港人靈活應變的特性。當香港的商場被批評為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時,經營者更要與時並進,增加賣點,提升競爭力。轉型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但不變就只有死路一條。當然,在這過程中,希望業主亦能忍手,不要胡亂加租,如同殺雞取卵,令餐飲零售業走不出陷困境,到時業主也不會得益。
目前本地餐飲零售業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服務水平的問題。有業者把生意差歸究於港人北上消費熱潮,但問題是,留港者也不見得特別熱衷於本地消費,是以服務業者也應撫心自問,本地餐飲零售業的服務水平,包括性價比與服務態度,是否仍有改善空間。
香港人一向以效率見稱,套用於餐飲零售業,有時是災難性的,例如不少食肆是有限制入座時間的,以便做多一轉增加生意額,但有時明明並非客滿也是如此執行,叫顧客難以接受;是否應為顧客著想,或者先提議多叫一點食物,而非直接下逐客令。至於服務員的態度冷漠,是由來已久的問題,有一間十分著名的食肆更以態度粗魯而吸引旅客到訪,體驗為何這種態度也能其門如市,成為一時熱話,但明顯只是個別例子。
今時今日,不少港人北上消費的原因除了價錢外,亦有不滿本地餐飲零售業的服務態度。經濟好的時候,服務態度差的問題尚且不明顯,市道差時,就如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難怪旅發局計劃推出「禮貌運動」,可見問題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