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跟大家分享了社交平台的使用,在這星期又剛巧發生兩件趣事,正好跟上周主題相呼應,所以今天決定繼續延伸討論網絡的應用。事實上,隨著網絡發達,當人們的生活過份依賴互聯網,面對面的溝通便減少了,大家都愛以短訊、社交平台作溝通,那份缺少了的「人情味」只會與日俱增,有時誤會亦由此而生。
第一件趣事發生在星期三早上,我清晨起床便看到一則facebook 通知,內容是某君把我「標籤(tag)」到一個活動的相片中。諸位可能感到奇怪,在facebook 世界裡,把朋友加 tag 是很正常的事,況且在周二晚上我也的確出席了那個活動,此事根本不值一提。
有趣之處是此君跟我沒兩句可談,過去就是公事往來,我致電他亦只會碰上一鼻子灰,所以今次他主動加 tag,刻下我本是高興,還天真以為大家可以冰釋前嫌,重新合作。然而,多看一會卻有點奇怪,因為加 tag 只有其中一張相片,還要是一張拍得我不太清楚的相片。思前想後,有同僚笑指某君加 tag 目的只求我看罷他上載的其他相片,讓我了解更多當晚活動「情況」,並非真心要溝通。我沒有考究箇中真偽,但倘同僚之說真實,某君行為也猶如小學生一般,甚為有趣。
另一趣事更能反映網絡世界易生誤會。話說有前輩在網上看到一篇評論文章,他很不認同行文的觀點,但讀至文章末端卻發現我的「like」,他登時向我問過究竟,我細看之下才發現,我的「like」是給文章所屬的傳媒機構,並非相關文章,況且我也沒有讀過那文,解釋過後大家也當然一笑置之。
發生此兩件趣事,我甚有體會。因為這些事情正好反映,人們依靠網絡過活缺少了面對面接觸的「人性」,大家只透過文字理解事物很易產生誤會。我根本不知某君加 tag 是否另有打算、別人也不會知道我是否真的讀過那篇評價文章、意見如何。所以,要改善人與人的關係,我們不能靠網絡,只能自求多福,踏出互相溝通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