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習慣揸車去港九翻工的新界區居民肯定有著這樣的深刻體會:七點半後開車出門已經算遲了。何解?因為每朝早上,新界“車手”們都會經過以下其中或全部的公路“樽頸位”:吐露港公路近大埔元洲仔路段的交匯處、吐露港公路近馬料水路段的交匯處,以及大埔公路(沙田段)。基本上,在早高峰時段,駕駛者平均要花費15-20分鐘才能通過上述單一一個交匯處。若遇上交通事故,相關時間更有所增加。
大埔公路(沙田段)是“樽頸王”。事實上,沙田新城市廣場路段擠塞情況已不是新鮮事。因為沙田是新界東的交通樞紐區域,是北區、大埔、馬鞍山各區駕駛者前往荃灣和西九龍的必經之地。所以,這個苦惱,多區“車手”都不能“倖免”。
誰不想做個“精明駕駛者”?只是,來回方向皆為雙行車線的先天性缺陷,使得大埔公路(沙田段)在通勤高峰期難以高效消耗長長車龍。政府的交通數據顯示,大埔公路(沙田段)內近一半車流的目的地為沙田以外的地區。
大埔公路(沙田段)擁堵現象的第一個原因,是原有道路設計的低容量導致。現時,有關路段正進行擴闊工程,將原先的“雙線行車”優化為“三線行車”,有關工程預計今年內完成。擴闊工程有望緩解交通擠塞情況,但政府預測,大埔公路(沙田段)的交通容量將在數年後再度開始飽和,擠塞情況會於2034年愈趨嚴重。
所以,我們需要解決大埔公路(沙田段)擁堵現象的第二個原因,即新界各區“車手”通勤路線高度交叉重合的問題。舉例說明,若馬鞍山通勤者駕車前往荃灣,按照最優原則,其行車路徑就會覆蓋大埔公路(沙田段)。無獨有偶,若北區或大埔通勤者駕車前往西九龍(長沙灣一帶),同樣按照最優原則,其行車路徑也會覆蓋大埔公路(沙田段)。然而,這不都是最可怕的。輪到沙田區通勤的駕駛者,無論前往荃灣或西九龍,都只能被迫加入大埔公路(沙田段)的“塞車大軍”中。由此可見,如果在沙田區做不好交通分流的任務,塞車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慢性病”。
因此,筆者有必要重提政府運輸署先前規劃的T4號主幹道項目。儘管T4號主幹道工程需時6年,工程預計造價超過70億,而且工程進行時又會無可避免地產生噪音、環境、交通臨時改道等問題,使得沙田區居民剛忍受完大埔公路(沙田段)擴闊工程的“洗禮”,又要接受新的“大禮”。
但是,“長痛不如短痛”。作為策略性幹道,擬建的T4號主幹道將提供一條直接路線,連接城門河道兩岸現有的主幹路,並打通馬鞍山與荃灣/西九龍的捷徑,形成新界東道路的新網絡。一旦T4主幹道落成,大埔公路(沙田段)的交通將得到舒緩,早高峰時段駕駛者由馬鞍山市中心前往城門隧道公路(荃灣方向)或青沙管制區(西九龍方向)的行車時間將由20分鐘減至約8分鐘,不僅有助減輕沙田區內的交通負荷,還能讓北區,大埔駕駛者受益。
回顧當年,為了配合赤鱲角機場計劃,政府興建了青馬大橋,汲水門大橋,北大嶼山公路,西九龍快速公路,機場快線,以及通過BOT模式推動建設西區海底隧道。這些基建項目,曾幾何時,被嘲笑為“大白象工程”。但現在,多少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以上基建。所以,政府與各界持份者,要下大決心與勇氣,搞好T4幹道工程。基建能否造福後人,時間自會見證評價。
林尚宏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