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攬炒」的勢頭已經形成,最先受影響的自然是旅遊、零售等行業的非技術勞工,他們面對裁員減薪的壓力最大。但香港的福利制度不太差,政府未來的利民紓困措施也多針對基層,他們多習慣省吃儉用,大概不會造成很大的財務危機。
反而中產看似還未燒到埋身,但他們經常性支出龐大,要供樓或租樓、供車、交學費等等,如果收入僅僅能應付支出,甚至是過着從銀行或財務公司「借來」的生活模式,這便很危險。公屋戶可以免租1個月,但政府斷不會幫你供樓或交國際學校的學費,綜援戶可以出雙糧,中產被減薪的話,政府至多讓你少交一點稅。
我建議所有中產人士,打開電腦的試算表,計算一下如果失去工作的話,可以捱多久?如果連半年也捱不到的話,是很危險的事情。經營家庭這個「業務」,也要像經營企業一樣,在預見困境的時候,考慮要開源節流。
開源一般也不太容易,但就像股市一樣,在跌市下,仍有逆市上升的股份,而且還可以買跌。在經濟低迷時,也總有些行業或個別企業受惠,例如飲食業雖然難做,但黃色小店仍大排長龍。現在除了努力做好自己的一份工外,還可以看看有哪些機會,可以在公餘多一點收入。
無論是否能開源,也要考慮節流的方案,檢視一下有哪些經常性支出可以減省。這有兩重意義:第一,可以趁收入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多一點積蓄;第二,萬一失去工作,由於經常性支出減少了,可以多捱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