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及想逃離原生家庭枷鎖的中年女士,原來是走到人生瓶頸位,才借責怪家人來卸責。不甘心、沒成長才是她的死穴,比原生家庭帶來的遺憾影響更甚。
否定原生家庭的人,大多又想逃離又捨不得放手,一邊埋怨一邊依附,對關係未能盡善內疚,想設法「和解」,把大半生埋在「家庭」瓜葛裡,卻受到集體道德影響,篤信必須跟家人「徹底」修補缺口,不然會終身「遺憾」。
所有關係不過是各人扮演預設的角色。演好的人自我感覺良好,相信和睦才是應有的倫常道德;演不好的人反抗,被世俗道德二次捆縛,窒息人生。無人能裁決哪方才是正確的道德。
假如兩代都演壞了角色,彼此折磨,何不重設角色?關係如水,不通則痛,懂變通路徑才能流動自如,目的是減低負面情緒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家人關係原是上天安排的緣份,雖非自選,但可易角。好的演員能超越預設角色,不受劇本局限,成就一齣好戲。劇是苦情還是輕鬆,視乎你是否懂得變通和放開,或親密或疏離,少接觸或多照顧,暫時斷絕或適度調解,甚至角色互轉,都可能令彼此活得從容一點。任何關係緊張了,便該鬆縛,切忌緊迫,沒有關係非如此不可。
父母要經營好自選的婚姻,對下一代負起養育但不求附屬的責任;子女的人生不是為回應父母的是與不是,更重要的出生任務是面向自己,令自己成長。任何人倫關係中,無人有權改變誰,每個人只能管好自己,不抵賴不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