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特首當選人公開提及KPI,社區和職場都紛紛留意這指標,究竟這是倒果為因的硬指標?還是循循善誘的軟指引?
【Key Performance Index 關鍵表現指數】
KPI的全名和中文釋名如上面標題,簡單來說,就是把大目標,分拆成為小項目;然後再透過小項目當中的進度管理,去評估實際情況跟原定計劃的偏離(差) 。由於這只是一個管理概念,可應用於不同的課題;今期,我只集中「時間」一個環節,以便簡明交待。
例如:有一個項目涉及10個程序,由A至J。每個程序各需1週完成,若項目A和B如期做好,但C卻由1週超時到2週才能完成。明顯地,整體項目所需的期限就由10週順延至11週(假設D至J都能守時)。這樣,10%的進度落後就被反映出來。
當然,若多出來的1週若無重要影響,大家可安然接受現實;但若限期不可延,指數反映出來後,又能怎麼辦呢?
又例如:程序D和E都涉及外判工序,原定各要1隊人手用1週完成,現在為了追趕落後進度,可嘗試跟外判商要求雙倍人手,好讓D和E各自只需半週就能完工……這樣,兩個程序省下來的時間合共1週,最終,J仍能於原定限期完工。
時間雖然趕得上,但請大家不要忘記D和E涉及的兩倍人手;很多時,成本可能不一樣,表面看似跟原初一樣的結果,成本增加 (cost impact) 就是當時程序C招致的禍!
剛才只是對KPI很片面的解說,但大家可留意到:在問題之初(C的延誤) ,透過KPI,就有提供一些訊號給管理層,除了可協助掌管大方向外,後工序涉及的人手、物資……應該何時到位?延遲後的不同持份者是否仍然有檔期參與?當中有否一些牌照、或特別的權限要申領……大家能感受到當中:「牽一髮動全身」的場面嗎?
【SMART的訂目標方法】
倘若大家有接觸管理學相關課程或書籍,相信都聽過SMART這方法。通常,用SMART去制訂「目標」,就是要擺脫含糊的「夢想」。例如筆者曾協助一位少女去訂下擇偶條件,她說:「我想要找一位待我好的男孩」。請問大家明白?能協助她?介紹相應的人選給她嗎?
經過一段討論,她竟然能修正出:「我想在3年內,找到一位願意每天煮一餐給我的男朋友;然後拍2年拖;第5年結婚;當時我剛好30歲,然後31歲做母親……」這就是「目標」可行性何解遠勝於「夢想」之謎底。
剛才所述的KPI,原來跟SMART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且讓筆者先交待一下SMART的仔細零件……然後再把兩者連繫上。
【Specific 針對性】
以上述少女的例子,能煮和願意結婚的男孩就是目標。夠針對嗎?
【Measurable 可測量】
於3年內遇上、每天願意(懂得)煮1餐、拍2年拖就結婚、再1年就有孩子……全部都配上可數算的數字,十分清楚!
【Attainable 可實踐】
剛才的例子,以兩個人,由邂逅、拍拖鞏固感情、籌備結婚、婚後才誕下孩子……全部都合情合理,不算太艱巨!當然,天意往往都會弄人;但至少,這個夢「實而不華」。
【Relevant 相關性】
據我猜想:少女起初想有一位待她好的男孩之時,她只想「被寵」、「有人陪伴」;但自從「每天1餐」、「2年結婚」的訊號出現後,大家可留意到前後兩者的「相關性」嗎?筆者認為,不但「相關」,而且還很深化,推進了很多!
【Time-bound 有限期】
這個案厲害之處 (筆者親身遇過比這例子更SMART的經歷不太多) ,就是3年、2年和1年的時限,再加上她精心計算到自己的人生歷程:31歲做媽媽還不算遲哩!
【SMART是頭,KPI是尾】
倘若在項目之初,不能像少女個案,訂出仔細的時間框架(路線圖, roadmap),試問後來的里程碑 (milestone),又豈能對照呢?
據筆者的經驗,SMART的確能令人喜悅的!這是由於「發夢」(起願) 。但KPI是惹人心煩的,這卻是由於催迫進度,反映實況偏差!但公平一點,SMART跟KPI是一對雙生胎,不能只得其一!
筆者祝願大家:無論在私人事務或職場中,都能好好實踐SMART的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