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太熱了,真辛苦!」、「今天這麼多功課,光想一想就沒心情!」、「甚麼?我最喜愛的那款雪糕賣光了?怎會這樣!我甚麼都不要!」以上這些說話,可能是不少孩子們抱怨過的事情。我們除了安慰、哄哄孩子,也正好趁機會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更積極面對不如意事件。
每件事情的發展大致可以分兩個部分:可改變因素和不可改變因素。比方說,天氣熱,走在街上汗流浹背,很不舒服。不可改變的因素肯定就是天氣了!人為影響天氣變化,不是一時三刻的,世上也沒有多拉A夢的百寶袋,變出可以改變氣溫、控制晴天陰天的法寶,所以,天氣這個因素先擱在一旁。可改變的因素有甚麼?即時來說,可以喝一口涼水、可以脫去外套、可以暫時走進陰涼的地方避暑;中長期來說,可以出門前看看天氣報告,選擇合適的衣著、帶備太陽帽、小風扇、遮陽傘,改變生活習慣共同緩減氣候暖化。認清了甚麼是自己可以控制、哪些是自己可以改變,更明白生天氣的氣,無補於事,身體也不會變得涼快,心情也許沒有那麼糟了。
又舉例,孩子看到手冊滿滿的功課布置,也忽然提不起勁來。不可改變的因素,是功量數量、繳交功課的限期;可以改變的,是積極找人幫忙解答困難的題目、是提升做功課的效率、還有減少花在做功課的時間,而這些正正是由「心情」推動的行為。相反,心情壞透,自然減低做功課的專注力,進而要花更長的時間在做功課上,令休息和玩樂的時間更少,是自然而然的因果關係。
改變環境,改變別人,相當困難。了解可改變的因素,改變自己的心情、改變自己的行為,從某程度上掌控事情的發展,相比起來不是較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