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寫了四篇有關自制力的看法,以前也曾零碎寫過,只想作一個比較完整的總結。
第一篇文章提到「棉花糖實驗」,後來朋友傳來一篇文章,說富有的孩子,由於物質較富庶,延遲滿足的能力較強,後來他們各方面的成就較好,未必和延遲滿足的能力有關,而是因為生長在富有的家庭,「贏在起跑線」。
「棉花糖實驗」未必能證明成功和自制力或延遲滿足有關,但我卻目睹很多例子,因為個人缺乏自制力,造成財務、健康、婚姻、事業的危機,雖然「棉花糖實驗」未必能通過嚴謹的科學標準,但我仍然認為這對任何人也很重要。
其實「棉花糖實驗」還有一個漏洞,令延遲滿足未必值得推崇。延遲滿足要能得到更大回報才有意思,如果純粹延遲滿足,其實很傻。例如如果明天樓價上升,延遲滿足只會愈來愈貴,但如果看中某件商品,知道遲點買會減價,這樣延遲消費才有意思。
我不是親子專家,有的只有18年為父的經驗,在重要的議題上,希望多作反思和整理,當作提醒自己。父母真的是一輩子的學習,孩子每一年都不一樣,剛學懂怎樣和3歲的孩子相處,轉眼間他又變了4歲。教育第2個、第3個孩子還好一點,比較有經驗,但男孩和女孩不一樣,即使是同性,每個孩子也不一樣。
女兒將要步入13歲,我記得長子13歲的時候,為我們帶來很多挑戰,為迎接自己第一次成為13歲女兒的爸爸,寫下這些經驗為自己打打氣。